【本報台北訊】據《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規定,私立大專校院若停辦退場,學校解散清算後,剩餘財產將歸公。不過近期數間私校退場後,剩餘校產多由地方政府或中央部會接手,回歸公立學校者鮮少。對此,教育團體認為,退場的私立大專校院過去皆受教育部補助,校產應適度回歸教育。
東方設大、環球科大、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校等4校今年停辦,但僅東方設大校地回歸教育使用,其餘3校預計歸屬地方政府或經濟部、衛福部;去年已退場的中州科大,校地與建築物則全面過戶內政部。
教育部溫吞 爭不過部會
一名地方公立大學高層坦言,各部會虎視眈眈,教育部顯得溫吞,「老闆(教育部)都不主張,學校哪爭得過內政部等單位?」
高雄科大校長楊慶煜表示,過去雖然有大學圈地的問題,加上少子化,外界會質疑校地使用效益,但退場學校建物、設施都曾用於教育,直接讓公校接手再利用還是最省事的。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也說,退場中學或私立大專校院過去均受到教育預算補助,因此學校退場後,校地應優先回歸教育用,也許教育部認為少子化下,此舉不夠經濟,但回歸教育不見得是辦學校,也能做實習、實驗室、實習工廠等。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認為,近期幾案學校退場,連帶讓周邊商圈變得蕭條,退場校地回歸教育使用,則有望引入年輕人,地方才有機會活絡。
花蓮台灣觀光學院退場後,校地則捐予空中大學。前空大校長陳松柏說,少子化下,公校要爭取校地,外界多有疑慮,單純辦一般教育也不易支撐,鎖定長青族群或中壯年回流終身教育反而有前瞻市場,較能取得青睞。
除此之外,一名學界人士表示,停辦的私校多是有欠薪等狀況,遭列專輔後,也會要求私校退場基金進場墊付,因此教育部多希望盡快由公家單位接手清算,才能償還退場基金,倘若退場學校狀況差、無人接,退場基金恐因此出現呆帳。
憂心呆帳 退場基金承壓
據教育部預算書指出,退場基金剩餘目前約27.8億元。侯俊良表示,學校停招停辦後,若曾向退場基金申請墊付,停辦後將清算校產償還,剩餘財則再歸公利用,因此退場基金多維持在一定數額,基本不會賺錢。
侯俊良說,若一次多校退場,又均向退場基金申請墊付,而其設備、建物或土地等又不值錢,即便清算也可能無法完滿償還退場基金,則變成呆帳,屆時只能靠教育部以預算撥補。
對此,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以東方設大為例,該校先前也有負債,並向退場基金申請墊付,但其校地由高科大接手,負債便由接手的單位一併承擔。
接手單位處分校產後,將優先償還退場基金,屆時剩餘的財產、土地就會歸接手單位使用。
楊玉惠指出,「重點在有沒有人接」。若沒有任何政府單位願意接手,確實可能變呆帳。但對公家單位而言,以學校為例,取得退場校地後能做產學園區、推廣產學合作等,極具經濟效應,畢竟若自己買地、從無到有建設所費不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