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力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計畫,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昨宣布2大利多,首先,將保險業透過全委投資的利害關係人發行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超過10%的部分,不用再計入《保險法》規定所有利害關係人總投資不得超過淨值(業主權益)60%的規定;其次,取消投信業者旗下全部的全委投資帳戶投資單一公司不得逾該公司股份10%的上限。市場解讀,政策鬆綁受惠最大的將是大型壽險型金控旗下的投信及壽險公司。
弱勢股票 恐被排擠更大
前述的保險業投資ETF,9成以上都以債券型ETF為主,金管會統計,國內壽險業者的債券型ETF總投資部位高達1.7兆元,法規鬆綁後壽險公司若要加碼投資債券型ETF,就可借道投信業者的全委投資來進行,以目前大型金控旗下的壽險公司都以委託自家投信為主的習慣來看,鬆綁後大型壽險金控將是大贏家。
至於鬆綁投信業者的全委帳戶對單一公司的投資總額,不再受該公司在外股份10%限制。投信業者則指出,同樣以大型金控旗下的壽險及投信公司可望受惠,舉例來說,某投信同時代操勞退及退撫基金,當自家壽險公司也全委,若要一起買一檔熱門股票,很容易因10%的上限「碰壁」,鬆綁後投信就不用傷腦筋,到底不同的代操帳戶要各買多少該檔熱門股。
不過,解除10%的限制後,未來投信業者對於熱門股族群,例如AI股集中買股的空間就更大。業者指出,這時有可能會發生更強的「吸金」效果,也會使「強者愈強」,但其他較弱勢的股票,被排擠的程度更大。
至於會否發生公司經營權之爭,投信業者的決定權更大?投信業者認為不至於。一位業界高層指出,全委開放之後,如何投票仍要依照委託人的指示,況且壽險公司依《保險法》146條規定的投資單一股票不得超過10%的限制仍在,該法規對投信業者的「擴權效果」仍有限。
前10月外資淨匯入 破兆
此外,金管會昨發布外資進出最新統計,今年前10月底外資和陸資累計賣超4482.77億元,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4大累計賣超,但同一期間的統計顯示,外、陸資淨匯入328.14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0500億元),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1大累計淨匯入紀錄。
以10月來看,外、陸資在單月淨匯入較9月增加32.91億美元。金管會證期局主祕尚光琪說,這代表外資即使賣超,但並沒有把資金匯出去,顯示由於台灣產業基本面佳,外資對台股仍有投資興趣,只是在觀察適合的切入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