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升級,全球關於核武的討論再度升溫。俄羅斯總統普亭最新的核武威脅強調,在面對傳統武器攻擊時,俄羅斯可能考慮使用核武,這無疑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同時,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發布的《關於互不先使用核武倡議》工作文件,雖然提出追求無核世界的願景,但與其現實行動間存在巨大落差。
2024年9月26日,普亭明確表示,如果俄羅斯受到傳統武器的大規模攻擊,將考慮使用核武器。此言一出,全球核戰風險再度升高。普亭的警告,特別針對的是烏克蘭尋求從西方獲得長程飛彈以攻擊俄羅斯本土的計畫。普亭強調,任何核武強國若支持烏以長程武器攻俄,都會被視為「參與侵略行動」。
此一策略並非首次出現,早在2020年,普亭就透過一項6頁的核武教義文件,將核武的使用條件與範疇明確化。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俄羅斯的核威懾手段屢屢被提及,並且在最近幾個月再度升級,威脅北約國家不要進一步支持烏克蘭。
與普亭的激進立場相比,中國外交部於7月22日發布《關於互不先使用核武倡議》工作文件,呼籲實現無核世界。大陸在文件中再次強調了其不先使用核武的政策,並引用習近平2017年在日內瓦的演講,稱核武器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國外交部表示,自1964年成功進行首次核試驗以來,一直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政策,並且呼籲其他核武國家共同簽署《互不先使用核武倡議》,推動全球核裁軍進程。
然而,中國嘴上說的和手上做的不是一回事。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2023年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增加90枚,總數達到500枚,並且首次將24枚核彈頭納入經常戰備。換句話說,中國不僅沒有減少核武庫存,反而正在擴張,並逐漸從「核嚇阻」走向「核脅迫」。此外,中國先前暫停了與美國的核武擴散談判,顯示其對核武軍控問題的矛盾態度。
2022年初,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曾經發表聯合聲明,重申「核戰打不贏,也打不得」的理念,強調核武僅能用於防禦目的,並承諾共同防止核武擴散。然而,隨著俄羅斯、尤其是普亭的核武威脅,以及中國在核武發展與軍控談判中的不一致行為,此一共識正面臨考驗。
俄羅斯的核威脅與中國的「不先使用核武」政策之間的矛盾,突顯全球核武秩序的脆弱性。俄羅斯明確表示,任何支持烏克蘭的國家,特別是北約國家,可能會成為核攻擊的目標。此一威脅讓西方國家陷入兩難,既要防止核衝突,又必須避免在烏克蘭戰爭中表現出軟弱。
另一方面,中國的「不先使用核武」政策,雖然在理論上強調防禦性,但實際行動卻讓外界質疑其真誠性。中國不僅擴展了核武庫,還加強核武的實戰準備,這與其所宣稱的追求無核世界的立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對普亭的核威脅與中國的矛盾政策,國際社會應該如何應對?首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必須清楚意識到,普亭的核威脅是一種試圖分化北約與烏克蘭支持者的戰術。美國與歐盟需要保持一致,在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的同時,應該避免戰爭向俄羅斯本土境內擴大,從而讓普亭的核威懾找到藉口。
其次,中國的「不先使用核武」倡議應該同時得到更友善的回應與更嚴格的檢視。國際社會應該要求中國更透明地展示其核武發展計畫,並確保其軍控承諾與行動相符。同時,西方國家應該鼓勵中國在全球核裁軍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包括停止擴充核武庫,並且重啟核武軍控談判。
最後,國際社會必須在這一關鍵時刻採取果斷行動,以避免核戰風險擴大,並且應推動全球核裁軍與安全穩定的長期目標,特別是應該促成5個核武大國重申2022年的聯合聲明,並採取具體措施來推動核裁軍與防止核擴散,包括加強對核武國家的監督與制衡,並透過多邊合作機制,降低核衝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