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生生用平板」,桃園市樂善國小使用平板上課已成日常。圖/朱冠諭
【本報綜合報導】國小六年級國語課上,老師才剛下指令,學生隨即透過平板上網查資料,將搜尋結果投射到黑板大螢幕;課堂結束前的小測驗,學生同樣用平板作答,這是桃園市龜山區樂善國小的日常,但在部分偏鄉學校,即便生生有平板,開機率卻偏低,引起審計單位關切。
教育部推出「生生用平板」計畫,二○二二年起連續四年投入二百億元,目前多數縣市達成偏遠學校師生平板一比一、普通學校一比六的配比,偏遠地區學校每位學生都可使用一台平板,盼降低城鄉數位落差。
不過桃園市審計處發現,桃園市國中小及高中共二百六十八校,去年平板平均開機率未及五成共四十四校,其中三十一所位於偏遠地區。
教師上課
電子白板為主
審計處也點名,桃園偏遠地區的羅浮高中附設國中、羅浮高中、龜山區龍壽國小,以及龍潭區三和國小等四校,「學習扶助班級」融入數位教學未及五成,未能引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數位學習。
羅浮高中校長邱嘉增表示,每班學生都有個人可使用的平板,但老師上課以電子白板為主,平板則是輔助教學,讓教學效益最大化。
桃園龍潭三和國小指出,學校添購約七十台,人人都有平板可用,但考量低年級學生眼睛尚在發育,未提供使用,因此開機率較低。
花蓮一名偏鄉小學校長說,並非每個領域或單元都適合以載具教學,像需要做實驗的自然課,還有美術、體育就不適合。
南投偏鄉小校多,有校長直言,「有需要就會用,不會為了用平板而用」。也有校長說,縣內不乏班上僅一人的小校,一對一教學,沒有學生程度落差問題,用平板機率更低。
新竹縣五峰國中則有同學反映,山區網路訊號不穩,即便有平板電腦遠距教學,也沒有辦法穩定上課。
「在偏鄉,資訊老師或比較懂數位的老師已經很缺了。」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偏鄉老師少,幾乎都是一人多用,若無設計標準課程引導,多數老師們根本無所適從。
購買設備
不如加強培訓
平板便利教學,卻也考驗老師的數位能力,有校長坦言,要讓所有老師了解數位教學模式,就至少花二年時間;教團直言,平板設備和教學資源陸續到位後,一般教師的資訊能力卻跟不上,與其撒錢買設備,不如加強培訓、給老師們支援,教學品質才能有成效。
「多數老師自己用平板就有障礙。」一名基層高中老師表示,學校老師年齡層高,連平板基本操作、拍照都不會,儘管校方開過多場研習,但一堂課幾乎沒辦法學完,宛如蜻蜓點水。
生生用平板引發正反兩面評價,不少家長擔憂小孩戒不掉「數位奶嘴」,影響視力和專注力。不過專家建議,使用平板教學時,仍應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閱讀紙本書籍,老師也應指導學生設定平板使用時間上限,「讓學生嘗試做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