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糾紛破千 去年同期1.67倍

 |2024.08.20
22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疫後觀光旅遊持續復甦,今年上半年出國旅客較去年倍增,所衍生的消費糾紛也隨之增加。今年1至7月,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共調解1029件旅遊糾紛案件,為去年同期1.67倍,其中在「票券及活動」更暴增13.6倍;若以地區來看,除了東北亞、歐洲明顯增加,今年短暫開放的大陸港澳地區也增加近百件。

票券使用規則改變 爭議多

根據品保協會統計,今年1至7月調解旅遊糾紛案件共賠償612萬多元,相較於去年同期617件、賠償183萬多元,大幅增加;其中飯店問題、變更行程、行前解約、票券、活動及交通服務增長明顯。

由於日本旅遊持續暢旺,東北亞相關旅遊糾紛件數也暴增至344件;而今年組團赴陸的禁團令解除消息一再生變,也使大陸港澳旅遊糾紛增加至93件;另外,歐洲疫後缺工嚴重,巴士、餐廳服務不如以往,旅遊糾紛也有137件。

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祕書長吳美惠表示,疫情後由於各國旅遊市場熱絡,不少票券使用規則改變,導致代為銷售的旅行業者與旅客糾紛增加,像是有些熱門景點除了購買票券,旅客還要自行預定入場時段,不知情的旅客到了現場才發現未預約無法進入,將責任歸咎於旅行業者。

觀光署表示,今年截至7月約984萬人次出國,相比去年同期增幅約1.6倍,旅遊消費糾紛較去年同期也增加1.67倍,兩者無明顯差異。至於「票券及活動」項目,因應疫後旅遊型態改變,今年7月此類型糾紛較去年同期增1.5倍,與民眾自由行比例增加趨勢相符,已請品保協會加強旅客宣導及旅行業者教育訓練。

社群違法招攬 亂象叢生

疫後觀光旅遊熱度不減,不少網紅或臉書社團違法攬客組團,亂象頻傳。由於非法組團不受保障,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恐求助無門,甚至可能因旅遊過程風險評估不足,出現意外導致傷亡。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呼籲,主管機關觀光署應積極查緝,保障消費者權益。

由於旅行業為特許行業,依《發展觀光條例》與《旅行業管理規則》規定,招攬或接待觀光旅客,並安排旅遊、食宿及交通均為旅行業業務,若未申請核准公司登記並領取旅行業執照者,私自從事相關行為,可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

品保協會也說,行之有年的里長組團、里民活動也常未透過正規旅行社,自行找遊覽車公司出團,而會參加這類行程的多半是長者,缺乏法規常識。此外,去年以來組團赴陸的禁團令未完全解除,合法旅行社無法招攬,就衍生許多非法、低價地下團,一旦發生狀況,也難以尋求協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