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物理治療師法》於去年1月上路,大幅鬆綁執業場域等限制,目前全國共8532名物理治療師,平均每2700個民眾才有一位物理治療師,遠低於歐美等先進國家,且8成以上在醫院、診所服務,其餘自行開業,至於社福、長照機構住民理應最需復健治療,卻遭逢困境,一家身障社區長照機構公告職缺,半年過後,仍找不到人,原因為薪資低且工作難度高。
「薪資是許多上班族擇業的首要考量。」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劉雅棻說,物理治療師如在診所工作,月薪約4.5萬~5萬元。若在醫院,則有加給及其他福利,更高一些。相較之下,社福機構薪資偏低,約在3.5萬元左右。
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是利用各種運動訓練、伸展及相關器材或輔具課程,以增進患者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以及協調功能,最終希望能達到讓病患可獨立運動,因此不論銀髮族、身心障礙者、運動員,甚至是孕婦到新生兒等各個族群都可能會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
機構住民 多數復健難度高
劉雅棻指出,養護機構、長照中心等住民大都肢體障礙,復健難度相對較高,需要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但對有一定資歷的復健師來說,出路甚廣,當然選擇待遇好、工作輕鬆的環境。
衛福部醫療機構登記顯示,2022年全台共有387家物理治療所,在《物理治療師法》實施後,家數明顯變多,目前已有480,多了近百家;愈來愈多物理治療師選擇開業,不再受到健保的約束,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獲得更優渥的報酬,時薪至少1500元起跳,有些多達7000元。
劉雅棻表示,物理治療屬於1對1高密度、高專業性的服務,平均每30~50分鐘治療1位病人,1天合理服務治療量應該為8~16位;但在健保體系下,平均1名物理治療師每日服務量約25~30位,負荷沉重。如在養護機構,可能1個人得面對近百名住民,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數家機構合聘 到訪頻率低
唐氏症基金會巡迴物理治療師周瑞育表示,機構住民的障別不同,需要輔具也不同,許多照服員學會使用輔具,但可能姿勢有誤造成職業傷害。因此,機構物理治療師另一個任務就是觀察其他工作人員,適時提醒及矯正。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洪心平表示,物理治療師在全日型或日照機構服務的薪資,比照服員、教保員還高,但還是不容易招聘,權宜之計為數個機構共同聘僱1名物理治療師,或與物理治療所簽約,定期前來機構評估,通常無法每月來1次,多半3個月,甚至1年才來1次。
景新身障社區長照機構社工師兼主任黃珉蓉表示,景新屬於日照機構,薪資不輸給一般醫院,但少了其他加給,因此仍招不到物理治療師,曾有過對外招聘半年,就是乏人問津。
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洪心平表示,對於身心障礙及失能個案來說,定期復健治療相當重要,如果物理治療師能夠密集介入,就可避免個案「愈照顧愈衰弱」。但物理治療師聘用成本較高,如果機構無法招募治療師,建議高需求的個案考慮「到府復健」,如經醫師評估可獲衛生局補助,無須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