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現代人講求「人本教學」的眼光來看電影《卡特教頭》,大概會覺得片中由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鐵血教育」太過頭了。
片中高中籃球隊和所有學生一樣,想在籃球場上龍爭虎鬥,他們也創下不敗紀錄,順利參加州立冠軍賽。在全市都為他們瘋狂的情況下,卻只有教頭卡特在心中默默擔心。
對卡特而言,籃球打得再好,也不見得代表就能出人頭地。當大多數學生畢業後就開始成為黑手、黑幫與深陷犯罪,對卡特而言,怎麼樣讓他們的人生贏得未來,遠比贏得一時的冠軍賽還重要,他也因此要學生簽下學業與球賽必需「一兼二顧」的合約。
結果學生混黑幫碰毒品,當然沒注意那紙合約,卡特也很確實履行合約,把學生監禁起來,不讓他們參加比賽,甚至差點落得要和全市對抗的情況。
其實卡特很了解家長的心態,他們期待孩子能靠籃球脫離貧困的環境。但卡特唸過這間高中,知道學生在夢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差距,更清楚他今日的成就不是來自他最在行的運動,而是靠知識與成長找到了自己的路,選擇了自己的未來。
最後的冠軍賽中,球隊以2分之差落敗了,宣告著現實人生再行也未必能夠得分。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學生才更看得清楚自己在比賽結束後自己還擁有些什麼,就算讀書所累積的夢對他們而言太不切實際,但比起夢想失落後的自甘墮落,卡特的作法讓他們能續繼升學,重新編輯新的夢想與可能性。
卡特的作風看似八股,但人是否可以只靠他最行的去爭取未來?每個人都能發掘自己的長才去爭取未來,只是假如那不是他最喜歡的路,或那條路走到最後破滅了,那未來還剩下什麼呢?或是我們該問的是,人要怎麼做才能去「選擇」未來。
我相信卡特的原意不是在強調受教育的重要,只是要讓那群貧民區的學生有權利去選擇人生的機會,教育能給他們的,遠比打籃球的機會更高更遠。就像他說的,「你只要有了很好的開始,做出正確的決定,以後就比較容易維持下去,最後,你會看到人生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