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亞洲開發銀行(ADB)在26日發布的報告表示,歐盟計畫對高碳排進口產品實施的關稅,可能會對亞洲開發中國家造成傷害,卻無法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路透報導,亞銀指出,歐盟計畫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料會降低亞洲對歐盟的出口,尤其是西亞和西南亞,從印度出口的鋼材也可能受到衝擊。
但亞銀表示,由於亞洲整體的碳密集製造活動,仍在持續增加,任何小規模的減排都只會被快速抵銷,較有效的做法應是建立分享減排技術的機制。
亞銀資深經濟學家佛斯特─麥葛雷格表示:「在現階段,這真的是一項相對有限的政策。這只針對進口到歐盟的產品,而且只涵蓋6個部門。」他指出:「這種方式的生產規模正在擴大,就算在全球更廣泛地實施這種碳定價,我們仍會看到排放增加,除非在生產技術上看到根本性的改變。」
另外,彭博資訊26日報導,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大陸反對歐盟碳邊境稅,因為此舉單方面提高了較貧窮國家地區的成本,全球碳市場合作是比歐盟碳關稅更好的選擇。
據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分析,大陸目前面臨無法實現其2025年氣候目標的風險。
趙英民指出,大陸將儘快擴大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範圍,優先納入碳排放量大、產能過剩嚴重、減汙降碳協同效果好、數據質量基礎好的重點產業。
路透報導,以交易金額而言,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EU ETS)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去年金額達到約7510億歐元(約新台幣25.3兆元)。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規定歐洲的電廠、相關產業需為每公噸碳排付費。
歐盟負責氣候議題的執委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表示,鼓勵歐盟以外國家地區啟動類似的碳交易機制,應是今後幾年歐盟應對氣候變遷的核心作為,「我們將著手幫助世界上一些對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有興趣、或對類似機制有興趣的國家。」歐盟執行委員會預計啟動一個特別小組,派遣工作人員協助推展碳市場。
除了歐盟,大陸、英國與美國加州都已有正常運作的碳交易市場,但這些市場之間無論在設計、涵蓋領域乃至碳價等方面都有差異,想把這些市場相互連結,並允許各國據此展開碳交易,目前幾無進展。
歐盟計畫2026年起開全球先河,對鋼鐵及水泥等進口商品開徵碳稅,以便在碳定價政策中增加國際影響力。歐盟已表示,若出口端國內具有類似歐洲的碳定價政策,則銷往歐洲的相關產品可抵減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