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十六歲高中生,正值青春年華,透過部落格發表自己的心情故事,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去學校要幹嘛?自己留在班上有什麼用…完全沒人可以理解我的心情!快發瘋了!」六月正值畢業季,青少年在面臨畢業之後另一人生階段的準備心情,父母應該多加注意,因為每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如果沒有人從旁關心及注意,又沒有任何抒發的方式,恐為青少年憂鬱症肇因。
憂鬱症是存在所有年齡層的心理疾病,包括孩童及青少年,雖然許多家長及老師,常常可以注意到自己的小孩或學生,有短暫的悲傷或不快樂,然而愈來愈確定的是,青少年罹患憂鬱症,並持續有情緒困擾的現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存在。
憂鬱症的核心症狀在所有年齡層是相同的,但是表現的特徵因生理年齡及人格的成熟度有關,在青少年族群的憂鬱症中,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快樂、明顯的動作及思考遲緩、妄想、無助感會更加明顯。當青少年心情不好時,他們常會不易相處、好爭辯、好鬥而充滿敵意,增加與他人爭執的次數;另外,反社會行為,濫用酒精或毒品,是常伴隨憂鬱症狀共病的另一隱憂。
憂鬱症在青少年生活影響是全面性的,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中,只有在中高智能及注重課業的學生,在付出更多的精神及時間下,才能維持其課業表現。因為心情的低落導致注意力不易集中、思考緩慢、缺乏學習的動機、疲憊及嗜睡。下課後對平常感興趣的課外活動也失去興趣、不想參加團體活動、朋友變少、經常抱怨全身不適、沒有活力。研究指出,排斥上學的學生族群中,約九成有精神疾病的診斷,而憂鬱症是臨床上一項常見病因。
青少年的憂鬱症以心理治療為首要考量,行為治療可以經由正向回饋的方法來增強正確的社交技巧;認知治療通常藉由「心情溫度計」的自我紀錄來了解自己的情緒,或者以寫作業的方法來思考其他解決壓力的方法。然而心理治療僅適用於輕度憂鬱症,中重度的憂鬱症仍然建議用藥物治療。如果學生的學習困難源自於憂鬱症,學習上的障礙會因憂鬱症的減輕而迅速消失,且青少年的憂鬱症只要接受治療,通常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
根據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憂鬱症常見的的症狀主要如下列九項,憂鬱症必須包含下列第一、二項至少一項,另具備三至九項中的部分症狀。若上述症狀符合五項以上,且持續二周,則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一、情緒低落或易怒;二、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三、體重下降或上升;四、嗜睡或失眠;五、動作遲緩;六、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七、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八、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九、經常出現負面想法。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