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心臟病也是校園的隱形殺手。台灣平均每年校園內有超過300名學生死亡,平均每1所學校都有機會遇到1個學生心臟病發。小兒心臟科醫師指出,體育課時學生如果腳步混亂、臉色蒼白,就要有所警覺,應暫時休息,必要時趕緊送醫,不應盲目要求學生進行同一強度的運動。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陳銘仁說,每1000個小學學童中,3個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其中少數可能因症狀輕微而不自知,再加上後天的心臟病,和突發的心律不整,平均每個學校都有機會碰到1個學生發生心臟病發。
運動時最容易引發心臟病猝死;陳銘仁呼籲,如果學生出現上氣不接下氣、臉色蒼白、呼吸急促、腳步混亂等情形,老師同學就要警覺到學生身體可能有狀況,不應要求學生集體做同一強度的跑步,最忌諱的是盲目、無理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訓練,幾乎形同體罰。
陳銘仁說,除了掌握學生身體狀況之外,學校裡至少要有1人會做CPR,撐到救護車抵達,就能給年輕的生命一線機會。當有學生無故倒地,若能積極施行基礎救命術「叫叫ABC」:第1要先叫喚且輕拍患者,確定有無意識;第2步是求救,第3步要打開患者呼吸道,第4是檢查呼吸,第5步壓胸吹氣。他說,5個步驟做下來,救回孩子的機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