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政府力推節能減碳運動,但國內廠商投資千萬元研製的節能「電動輔助自行車」,卻被交通部以外形太像「機車」為由,不核發上路許可,讓廠商蒙受重大損失,節能減碳政策功效也大打折扣。
瑞利寶公司開發搭載鋰電池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去年十月據交通部頒定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形式審驗作業要點」,將產品送往財團自行車研發中心檢測,並且通過檢測。
之後,依規定將檢測文件呈報交通部路政司進行書面審驗,再由交通部核發形式驗證(上路許可);但路政司兩度以瑞利寶的產品太像「機車」,將瑞利寶的檢測報告退回自行車研發中心重審。
路政司技正趙晉緯表示,「電動輔助自行車形式審驗作業要點」雖未規範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外觀,但外觀太像機車,交通警察執法時會造成混淆,所以才遲遲未核發形式驗證。
瑞利寶總經理張雁昆表示,「電動輔助自行車形式審驗作業要點」又沒規定電動輔助自行車不能像機車,交通部憑什麼不發驗證。自行車研發中心前天也表示,瑞利寶的產品完全合乎「電動輔助自行車形式審驗作業要點」對外形的規範。
張雁昆說,該公司生產的四百多部電動輔助自行車,至今無法出貨,還有近千套鋰電池由於存在倉庫太久,功能也逐漸衰變,積押的資金利息也有數百萬元,交通部的刁難已造成該公司巨大損失。最重要的是喪失了產品上巿先機,有形無形的損失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