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標榜販售「台灣茶」將強制溯源,若被稽查,第1次限期改善,第2次再犯可開罰6千至3萬元,且可重複開罰。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今年1月1日起標榜販售「台灣茶」將強制溯源,若被稽查,第1次限期改善,第2次再犯可開罰6千至3萬元,且可重複開罰,但實施以來,仍有越南茶混充台灣茶高價販售事件發生;農業部農糧署表示,台灣茶葉溯源是建立制度,稽核工作不會停歇。
2023年台灣國際茶業博覽會今(17)日舉行開幕式,農業部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溯源是建立台灣茶葉的制度,稽查工作不停歇,台灣茶登錄溯源至10月累計1萬2551件。
截至10月底為止,市售國產茶標示已檢查1033件,合格959件、合格率92.8%;產地鑑別92件,89件為台灣茶、3件境外茶。
去年發生多起混茶事件,甚至還有用越南茶充當台灣茶去參加我國的茶葉競賽獲獎;農業部為防弊,去年冬茶競賽要求擴大進行產地鑑別抽驗,也要求參賽者實名制。
同時,參賽的茶葉要留樣備用,若發生混充問題,會公布違法者姓名,力挽茶葉比賽公信和消費者權益。比賽茶部分,春季競賽茶抽驗135件均為台灣茶,冬季競賽茶11至12月間抽驗。
姚志旺說明,目前台灣茶葉面積1.2萬多公頃,農糧署鼓勵茶農前來申請,每批逐批申請溯源,也會去做相關查驗,若沒有登記溯源卻標榜販售台灣茶,會加強稽查;但若茶農賣的是配方的混合茶,只要誠實標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