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巨擘王文興9月27日辭世。圖/文訊雜誌社提供、李昌元攝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以《家變》震撼文壇的的台灣小說家王文興,9月27日過世,享壽84歲。根據《文訊》雜誌社發的新聞稿中表示,「王老師走得十分安詳,有關治喪事宜,基本上師母尊重王老師生前交代,盡量簡單、不勞煩大家。日後文學界、學界的追思紀念會,另擇期舉辦。」並指出:「師母目前忙於處理後事,未能一一回覆各界關心,尚請見諒,相關資訊與聯繫,將由《文訊》代為處理。」
王文興1939年生於福建省福州,1946年舉家遷台,先居於屏東東港,後遷居台北紀州庵。他就讀師大附中決意寫作,開始埋首英文及翻譯小說閱讀。高中畢業後考取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守夜〉,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後赴美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英文系創作班就讀,獲碩士學位,返台任教於台大外文系,2007年11月15日獲頒台大「名譽博士」榮銜、200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2011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
王文興顛峰代表作《家變》,1973年出版後在台灣文壇引發軒然大波,因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在當時的台灣文壇極富創新,甚至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
如今《家變》已是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文學經典之一,更被譽為五四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文學評論家顏元叔就曾說:「《家變》在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畫之真實,細節抉擇之精審,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面,使它成為中國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總而言之,《家變》就是『真』。」
王文興筆耕逾一甲子,對於文學始終堅持「精讀」與「慢寫」,他曾表述「文學的目的就是愉悅——創作和閱讀文本的愉悅」。
而他寫作的過程像「打鐵一樣,字是打出來的」,他會先以鉛筆在紙上快速打出節奏線條,接著轉譯文字成初稿,最後才謄寫在方格稿紙上成為抄正定稿,再交給出版社進行編輯、印刷工作。他一路以來千錘百鍊、逐字敲打,撰寫《家變》耗時7年,《背海的人》上下冊共23年,第三部長篇小說《剪翼史》也耗時13年才完成。
2009年第13屆國家文藝獎以「作品深具實驗性與創新性,每一部小說均引起廣泛注意,其文字肌理細緻,富於多重指涉,不僅建立個人美學風格,更將漢文之表達潛能推向一個高峰,對當代文壇深具影響力」之讚評,為王文興的文學成就留下不可磨滅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