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幻戀》由用台灣傳統布袋戲,演出香港電影《倩女幽魂》中的人鬼戀,華語、台語和粵語巧妙流轉。
圖/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貌似香港巨星張國榮的台灣布袋戲偶,在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團長李京曄手中翻滾,一邊哼起經典香港電影《倩女幽魂》台詞「道道道」……。日前在台灣戲曲中心演出的《千年幻戀》,用傳統布袋戲重新詮釋電影中的人鬼戀,華語、台語和粵語巧妙流轉,台下觀眾笑聲連連。
過去提到香港,台灣人想到的是鴛鴦奶茶、茶餐廳或港星,近年來,有些香港文化人移居台灣,開始組劇團、開書店與出版社,引介更多港劇和出版品進入台灣,讓更深度的香港文化與台灣融合。
跨團人偶共演
華粵閩南語交織
《千年幻戀》緣起自台灣製作人劉宛頤,在一次偶然見到香港巨星張國榮扮相的甯采臣公仔,動念以布袋戲改編《聊齋志異》,並相中台灣真雲林閣掌中劇團、香港浪人劇場兩團合作。
有著近五十年歷史的真雲林閣,擅長「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金光戲,團長李京曄曾獲二十七屆傳藝金曲獎;香港劇團浪人劇場成立於二○○六年,曾改編《蜀山劍俠傳》為舞台劇《一劍蜀山》。兩團對華人世界獨特的「武俠」美學情有獨鍾,首次跨團完成「人偶共演」。
李京曄雖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卻認為「台灣布袋戲的傳統就是創新」,浪人劇團藝術總監譚孔文則用執導「人類」戲劇的角度看布袋戲。據研究,閩南語和粵語都保留大量的古代漢語,加上都是南方語言,在語音、語彙或語法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當兩種語言「同台較勁」,形成特殊趣味。
語言無礙笑點
開拓戲劇新光譜
去年上演的音樂劇《皇都電姬》同是台港共製,內容描述台南的老戲院「電姬戲院」,與香港的老戲院「皇都戲院」,同樣面臨即將遭拆除的命運,意外闖入戲院的主角在戲院殘存的光陰中,開啟一段用母語演繹的百年電影時空之旅。
《皇都電姬》和《千年幻影》都採雙語言、雙導演與台港演員組合。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負責執導香港故事、香港劇場空間藝術創作總監余振球負責執導台灣故事。兩人表示,正因必須探索新的語言和文化,反而促成雙方「深刻的文化交流」。
這樣的交流近年愈來愈多,也看見從香港移居台灣的劇場人、文化人,逐漸形成一股新的文化勢力,如桃園市演藝團體的「隔離島劇團」,主要由在台港人組成,引進香港劇場風景,更希望創造「雙語(華語與粵語)友善」環境,為台灣華文戲劇開拓新光譜。
隔離島先後製作以粵語讀劇的「得閒讀劇」系列作品,以及分成華語、粵語版本的黑色喜劇《自然程序》,讓在台港人欣賞到粵語原創劇作,亦期望吸引對粵語和香港文化有興趣的觀眾入場。《自然程序》導演黃曉暉表示,雖然兩地演員使用相同文字,原本擔心不同文化下的笑點是否能相通,他發現「喜劇部分並沒有減弱,甚至有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