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廚人員可使用起鍋溫感器測量起鍋溫度,使用運送感測器管控熟食運輸溫度。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為提升對偏鄉學校學童的飲食照顧,行政院核定「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並由教育部國教署執行,並透過送餐智慧管理,全程以GPS定位、AI管理路徑等輔助,提升學生午餐熟食品質穩定。
教育部表示,新擴建的中央廚房採用「以大帶小」模式,以接受供餐學校距中央廚房車程30分鐘內或10公里內為原則組成校群,透過送餐智慧管理「中央廚房食材及熟食配送」管理系統開發,全程以GPS定位、AI管理行經路線、控制運送時間及監測溫度。
教育部指出,以往學校供餐過程中,僅能將每道菜起鍋溫度記錄於紙本,並需於午餐抵達受供餐學校時再次量測溫度,大量人工作業且相關數據資料難保存。
餐廚人員可利用全國偏鄉中央廚生熟食運送暨食安管理平台掌握即時送餐溫度資訊。圖/教育部提供
因此,國教署111年度與成功大學人工智能數位轉型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中央廚房食材及熟食配送服務系統開發與建置,透過智慧開發物聯網溫度感測器與即時數據傳輸和管理系統,鏈結中央廚房供餐作業流程,如開菜、烹調、起鍋溫度等,強化學生午餐熟食運輸透明有效管理。
以嘉義縣蒜頭國小為例,該校中央廚房供應六腳鄉內10公里內的學校,每道菜在起鍋前皆使用起鍋溫感器量測食物中心溫度,確保達衛福部食安標準,再進行配膳。
配膳後,再透過運送溫感器持續量測與紀錄餐盒內溫度,直到將熟食配送到受供餐學校為止,送餐全程以雲端GPS定位追蹤餐車,且車內備有全程熟食溫度變化歷程即時傳輸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