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管處連續12年在台26線香蕉灣至砂島路段安排3梯次交管外,公路總局還斥資6000萬元,新設全國首座供陸蟹穿越的地下廊道。圖/潘欣中
【本報屏東訊】墾丁國家公園是陸蟹多樣性最高地區,為降低抱卵母蟹過馬路到海邊釋幼遭「路殺」,墾管處連續12年在台26線香蕉灣至砂島路段安排3梯次交管外,公路總局今年還新設全國首座供陸蟹穿越的生物廊道,首梯次昨晚結束。
外界關注斥資6000萬元的新造廊道陸蟹是否領情,調查團隊這幾天觀察有零星陸蟹通過,也讓公路局鬆了口氣。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林是陸蟹絕佳的棲息地和孵育場,學者調查區內陸蟹有30多種,不僅為全台之最,在世界同棲地也名列前茅,為降低抱卵母蟹過馬路到海岸釋幼遭路殺危機,今年月圓夜安排3梯次「停10走10」交管,首梯次8月1至3日在台26線香蕉灣至砂島路段實施。
公路局今年也在台26線兩熱區路段建置地下廊道,設置184處箱涵及涵管供陸蟹穿越。圖/潘欣中
墾丁陸蟹的路殺防治,在環團和學者的關切下近年成為夯議題,公路局今年斥資6000萬元打造的地下廊道是否有效,受到關注。
公路局委託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研調查廊道使用率外,也請陸蟹學者李政璋做趨光性實驗,東海大學生科系調查團隊說,供穿越的箱涵及涵管內部表面粗糙,入口處打造約45度斜坡,方便陸蟹進入,這幾天觀察有少數陸蟹通過,讓人振奮,但目前僅是初步觀察,仍需觀察累積數據。
長期調查墾丁陸蟹的學者劉烘昌說,墾丁陸蟹面臨人為開發棲地受破壞、母蟹降海釋幼路殺和外來入侵黃狂蟻攻擊等生存危機,墾管處近年一一克服,在交管時間內,清空的路段發揮一定保護效果,路殺死亡率降至不到一成,每晚可幫助數百隻母蟹平安過馬路。
在路面高架實務上有困難下,地下廊道是方法之一,但效果如何尚待觀察。
環團認為公路局打造全國首座陸蟹生物廊道,成效如何尚待驗證,但只是治標,香蕉灣至砂島段道路高架或改道,將海岸林棲地還給陸蟹,才是治本。
公路局3工處說,除新建實驗性陸蟹廊道並做滾動式檢討修正外,另投入1200萬元委外針對船帆石到砂島做長期監測及改善作為研究,包括是否改道、高架、4車道縮減為2車道等,預定後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