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為防堵登革熱疫情,凡確診個案果園、筍園必須接受化學防治,即要求封園一個月。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本報台北訊】南台灣登革熱疫情持續攀升,尤其颱風帶來大量降雨,疫情面臨威脅。專家表示,根據中國大陸廣東的一項研究發現,高溫、降雨會增加登革熱傳播,且在相同降雨量前提下,降雨天數愈多、愈規律,成蚊數量也愈多。
台大公衛學院博士林庭瑀表示,登革熱疫情發展與溫度、雨量相關。以大陸廣東為例,2014年爆發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本土累積病例達4000人,根據研究分析廣東2012年至2017年間的降雨量與溫度趨勢,結果顯示,2014年的氣溫、2016年的降雨量,皆有利於蚊子繁殖、登革熱傳播,因此導致登革熱疫情流行。
她進一步表示,研究模擬廣東連續30日降雨情形,發現平均氣溫介於25至33度時,登革熱的傳播情況隨降雨量增加而升高;當氣溫小於25或大於33度時,則傳播情況不受降雨量影響。研究也發現,雨量愈多成蚊數量也愈多,相同降雨量的情況下,降雨天數愈多成蚊數量愈多,意即降雨愈規律,成蚊數量愈高多。
林庭瑀說,這項研究結果證明,夏季六、七月,因溫度、雨量上升,登革熱疫情最容易爆發,後續的疫情監測、預測,溫度及雨量將是重要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