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將入海 香港揚言擴大日本水產品禁令

 |2023.06.12
1039觀看次
字級
福島第一核電廠儲存的「核廢水」即將稀釋後排放入海,香港官員表示,不排除增加禁止進口的日本水產品來源地。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報導】福島第一核電廠儲存的「核廢水」即將稀釋後排放入海,對此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不排除增加禁止進口的日本水產品來源地,範圍可能會比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更大。

《香港文匯報》報導,謝展寰11日警告,「有關做法將會直接影響食物安全及市民健康,一旦日本排放核廢水,本港必會禁止來自日本核輻射高風險地區的食品入口,其他日本地區食品則要先取得輻射證明書,抵港後再進行輻射檢測。」

謝展寰透露,禁止進口的範圍會較2011年福島核事故初期一樣,禁止日本高風險縣的食品進口,同時涵蓋的地方可能增加,抽驗的輻射種類亦會擴大,「檢測需時較長,部分新鮮食品不能存放太久,未必適合入口(進口)。」

至於相關禁令是否將維持30年,謝展寰表示,要視抽驗結果等數據而定,並強調「任何核廢水都會對人體有害。」

針對福島核電廠附近海灣一條魚日前被驗出輻射物「銫」含量超標180倍,謝展寰表示,福島水產2011年至今已再未出口至香港,香港今年4月起也已加強抽驗日本食品。

圖/美聯社

謝展寰強調,港府政策唯一的標準,就是保障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希望日本政府處理好核汙水問題,以免造成恐慌。

謝展寰本月8日曾在《香港大公報》撰文,指稱福島核電站廢水對食物安全造成的風險,「絕不是學術討論,而是真實存在的嚴重問題」。

謝展寰批評,排放核廢水入海絕非負責任國家的行為,並揚言一旦日方啟動排放核廢水,港府必會採取嚴厲措施,限制可能受影響的日本食品進口,至於其他仍可進口的日本食品,即使附有輻射證明書也會加強檢測,以保障食物安全和維持市民信心。

《環球時報》引述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報導稱,「日本的過濾及稀釋方法存在漏洞,核廢水內的放射性物質會依附在浮游生物上,經食物鏈進入海鮮市場,對人類構成風險。」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汙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則表示,放射性物質銫等有害物質的半衰期長達30年,服用含大量銫的食物後,有可能導致血癌等疾病,「日本的做法不道德」。

大陸駐日本使館發言人7日曾就此事發表談話,批評日方準備排放核廢水的相關作為是「一意孤行,令人憤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