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筍、牛奶筍打響知名度 帶來經濟效益 宜蘭思源社區筍農展歡顏
【本報宜蘭訊】「只要用心,石頭也能變成金!」宜蘭市思源社區的麻竹筍筍農,與里長郭燈和及社區幹部秉持這個理念,大力推展麻竹筍文化。不但改良麻竹筍品質,還研發麻竹筍冰、牛奶麻竹筍布丁和各種麻竹筍養生料理,打響思源里麻竹筍名氣,也為筍農帶來實質經濟效益。
如今,麻竹筍即將進入採收期,思源社區居民也忙著籌備第三屆「麻竹筍文化節」,想到麻竹筍看俏的價格,相信里內絕大多數筍農,都笑逐顏開。為讓消費者吃到「現撈仔」的麻竹筍,郭燈和計畫在思源里「機堡」旁,設置「麻竹筍黃昏市場」,由筍農現採現賣。
思源里舊名為「七結仔」,是宜蘭河形成的沖刷地,為沙質地與爛泥巴地混合,最適合種植竹筍;早在兩百多年前,當地居民就栽種麻竹,是宜蘭市麻竹筍重要的產地。如今,全里還有上百戶種竹人家,種作面積逾十公頃,郭燈和說,每年農曆五月到十月,為麻竹筍產期,思源里一分地約可採收二千斤麻竹筍。
三年多前,郭燈和與社區幹部配合政府推行一鄉鎮一特色的政策,不但開辦麻竹筍文化節,還邀請宜蘭社區大學老師陳育貞等人,指導社區總體營造,請專家協助改良麻竹筍栽種技巧,鼓吹筍農改用有機栽培,以致有了「黃金麻竹筍」、「牛奶麻竹筍」等新品上市,社區媽媽們更共同研發各種養生的麻竹筍料理、麻竹筍冰、麻竹筍布丁等,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
此外,思源社區還結合社區金七結福德廟活動,以麻竹頭做成筊杯,舉辦擲筊杯、猜麻竹筍重量等趣味競賽,短時期內,讓思源里麻竹筍有了高知名度,貼上思源里標籤的麻竹筍,在品質好、口碑佳情況下,價格當然扶搖直上。
筍農張拱河、吳英吉都說,起初要改為有機栽培,很多農友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甚至有人不看好,然而,嘗試改變的筍農嘗到甜果,其他筍農也都跟進,如今大家都很感謝郭燈和及社區幹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