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代幣化的未來 數字的創新與機遇

 |2023.03.30
2535觀看次
字級
代幣化示意圖。圖/Pixabay

【記者蔡觀秀專題報導】金融投資百百種,隨著數位資產崛起,近年在全世界金融圈十分夯的「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就是其中一種趨勢。其實,資產代幣化聽起來好像很難理解,但代幣的使用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也相當廣泛。

包括,代幣或卡用在公共交通系統中乘車付費、用於遊樂場電玩遊戲娛樂,又或者代幣常用於主題公園,以獲得遊樂設施和景點的入場權。

數位時代已隨處看見代幣應用的身影,以線上系統來說,電玩遊戲和線上社群即可看見「虛擬代幣」的應用,代表著價值單元或對某些功能的存取權限。舉例來說,任天堂Switch所推出的「Amiibo」即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玩家購買後,即可透過「Amiibo」在遊戲進行時,刷出特定遊戲道具及遊戲內功能。

這些生活中的事情,都是代幣化的一種呈現方式,「資產代幣化」是不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中呢?隨著區塊鍊技術的發明,創造出許多新型代幣,同時也為代幣創造新的應用場景,譬如加密貨幣(cryptoocurrency)、效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證券型代幣( security token)。

圖/取自pexels、Karolina Grabowska

 使用代幣的歷史

代幣的概念遠在區塊鏈技術發明之前就有許多應用了。歷史上,代幣應用於多種目的,包括貨幣、身分辨識及獲取商品服務。

在古代,人們最早使用貝殼、珠子和貴金屬作為貨幣來進行商品、服務的交易,這是早期代幣發展的起源和使用。代幣的另一功用則是辨識目的,在中世紀歐洲,人們會攜帶代幣或印信,作為他們屬於某個公會或職業成員的識別,這些代幣可用於獲得僅供公會或職業成員使用的商品、服務和特權。

 什麼是資產代幣化

商業大樓示意圖。圖/Pixabay

資產的代幣化,是一個創建證券型代幣的程序,即資產的數位化表示(digital representation)形式,使資產所有權更容易轉移、交易和紀錄。代幣化可應用於規範化的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債券等,也可用於實體的資產,譬如房地產、貴金屬,甚至連無形的資產,如版權和智慧財產權,這些也能夠代幣化。

對於某些類型的資產,代幣化的好處尤其明顯,如房地產或高價藝術品,以及那些對於支付和資訊透明度有更高要求,以提高流動性和可交易性的資產。

資產代幣化如何運作

現實世界中的實體資產如何轉化為數字資產,主要分為三大類:包括虛擬貨幣代幣、效用型代幣、以及證券型代幣(STO)。

「虛擬貨幣代幣」: 我們可以看成沒有實質資產的代幣,這是看得見卻摸不到的資產貨幣;譬如比特幣、NFT等具有高度波動的特性。

「效用型代幣」: 不代表錢財,本身並沒有價值。我們可以想像這代幣的作用當成是會員積分,可以用來購買、出售商品;譬如航空公司會員卡,虛擬電玩世界中,所購買的道具角色。

「證券型代幣」: 與金錢相關、具有實質資產的,或有資產擁有權的,這些由政府或企業等實體機構所發行的債券或股票、房地產、高價藝術品等高價資產,皆可歸算在此類;譬如股票、債券、基金、數位化產權等。

 代幣化的好處是什麼

由於資產代幣化可以通過減少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摩擦,來促進資產的創建、購買和銷售。代幣市場則可提供更好的流動性,「分散所有權」和「簡化轉移」則是代幣化資產的重要兩個特徵。

舉例來說,靠代幣化、碎片化,私募、基金交易可吸引更多投資人購買參與,也更具流動性;換言之,就是容易交易。

以往,除非擁有雄厚資金,否則一般人要參與私募市場(Private Market)投資並不容易,畢竟購買門檻是100萬美元起跳,但透過將投資標的代幣化、碎片化,現在投資門檻可降低至1萬美元、或者數千美元,讓一般投資人也能一起參與。

美國私募股權巨頭KKR集團也宣布,將40億美元的醫療基金部分代幣化;而環保綠能趨勢也能資產代幣化,日前香港成功發行8億港元(約新台幣31億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主要用來資助環保項目,而台灣的綠色債券發行約有423億元是用於綠建築的相關投資計畫。

除金融業外,其他行業包括珠寶和房地產等,也在進行資產代幣化。以珠寶商說來,將手上的珠寶以擔保品的方式賣給金融科技公司,以資產取得資金,除可省去與銀行往來借貸的繁雜手續,購買此代幣化商品的投資人獲取一定報酬外,也持續關注品牌,珠寶商也可省下品牌宣傳費用,三方都能受益,這些例子都是非常熱門的「資產代幣化」應用。

美國私募股權巨頭KKR集團。圖/TIMOTHY A CLARY、法新社

對於商業大樓而言,因大樓價值都是「億」元起跳,以往投資者僅限於金融機構、大型企業、家族辦公室及超有錢的個人,現在這種新的市場參與方式,一般人也可僅需幾千美元,就可擁有這些商業大樓的分散所有權 (fractional ownership)。

資產代幣化是工具,可以由不同機構發行其它資產;例如,可以由私人銀行發行代幣化資產,不需要一定是央行才能發行。不過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人接受鏈下資金,接著創造鏈上資金。央行在發行代幣化資產有得天獨厚的地位(意指發行的貨幣具最高地位),但其它機構也可以。

藉由此些已經發行的案件觀察,世界的金融遊戲規則已逐步改變,資產代幣化是金融業的重大革新,它改變了資產的表示,而區塊鏈網絡(blockchain network)上的智慧型合約,則是這一變革的關鍵推動力。

資產代幣化是否會改變世界

圖/美聯社

日前,世界經濟論壇舉行有關代幣化議題的專家論壇,會中廣泛探討關於數位貨幣的相關應用,如電力代幣化、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投資型代幣,以及連接實體資產的代幣等。以泰國來說,因建立投資型代幣獨立牌照,將各種資產如債券、碳權和外匯代幣化,會中引發廣泛討論,並同時討論泰國準備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的狀況。

而英國日前承認,民眾對「數位英鎊」有潛在需求,因此將考慮引入央行數位貨幣。英國央行副總裁康利夫(Jon Cunliffe)表示,數位英鎊將與現金一樣是法定貨幣。英國財政部與央行皆強調數位英鎊與實體英鎊價格一致;然,央行的數位貨幣並不等同於比特幣等加密幣,因後者由民間發行。英國數位貨幣預計最快2026年進入流通,人們可透過「數位錢包」持有,不過最終決策尚未定案。

除台灣外,目前日本、泰國正在加緊速度,準備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據了解,泰國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央銀行數位貨幣,預計在今年第一季度將整合到泰國的批發市場。而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也在3月28日表示,日本央行必須準備好發行與其他各種形式的貨幣共存的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以為公眾提供安全的數位支付系統。

根據台灣央行的規畫,未來CBDC上路後,民眾可在銀行開立數位貨幣錢包,下載手機App,然後透過ATM存入現金或銀行帳戶轉帳方式,將新台幣1比1兌換CBDC加值到錢包中,再拿著CBDC錢包去消費。

消費者可以使用CBDC,透過掃碼支付或感應支付兩種方式,在便利商店、超市、自動販賣機、咖啡機等場域消費,也可以拿來愛心捐贈,甚至打賞街頭藝人 ,而朋友之間的拆帳,也可以透過CBDC完成。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3月,全球共有114個國家正在探索開發應用CBDC,而這些國家在全球GDP中的占比超過 95%。來自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統計顯示,65個國家的央行數位貨幣研究已經進入後期階段。     

圖/中央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