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客運駕駛去年平均年齡49.5歲,較10年前多5歲,但人力卻縮減近3000人,高齡化及缺工問題嚴重。圖/葉信菉
【本報台北訊】客運業駕駛不僅缺工嚴重,更有高齡化的趨勢。根據公路總局統計,公路客運駕駛平均年齡逐年增長,截至去年已接近50歲,較10年前增加5歲,人力也縮減近3000人。業者擔憂,駕駛高齡化,除了讓客運業面臨人力斷層,事故率也可能連帶提升,對交通安全、服務水準都將大打折扣。
根據公路總局統計,2012年公路客運駕駛共7221人,平均年齡為45歲,不過到了2019年,僅剩5646人,平均年齡47.1歲,去年則只剩下4355人,平均年齡49.5歲,其中45歲以上人力占逾7成。
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表示,除了受少子化影響外,職業大客車駕駛有客訴及行車安全壓力,常讓年輕人望之卻步,新進人力雖然多年輕人,但平均3年能留下的也只有5成。
老人載老人 未來趨勢
李建文表示,面對駕駛高齡化,未來會有「老人載老人」、「人力成本愈來愈昂貴」的趨勢,隨著資深駕駛陸續退休,更可能面臨嚴重人力斷層。
另有客運業者指出,駕駛員開發新血困難高,雖然公路總局放寬65歲職業大客車駕照可延用至68歲,業者可找退休者回來支援尖峰時間點,但受限體力、工時限制、駕駛身心狀況,不僅可能導致事故率提升,長期來看只會讓產業人力越來越弱勢,
公路總局表示,今年除了擴大徵才方案,還有公共運輸月票提升搭乘需求跟收益,全國客運全聯會近期有針對18項成本檢討,提送調整核定運價上限,已提供建議請該會修正後再次審核。
公共運輸 不該比便宜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駕駛荒比一般勞工荒嚴重,且牽涉交通安全更是不得輕忽。要鼓勵年輕新血加入,首要改善客運業營運環境,不僅應全面調整合理票價,公共運輸更不該是比便宜的工具,若無法解決人力問題,連帶會面臨交通安全、交通減量及公共運輸服務水準低落的惡性循環。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表示,無論是缺工或是駕駛高齡化問題,都應從改善公共運輸環境著手,應改變過去公共運輸為低價服務的觀念。雖然客運駕駛薪資確實相較部分行業多,但所面臨壓力及風險,對年輕人來說還是不划算,若票價不調漲,駕駛薪資及工作環境就無法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