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發電衝擊 農、漁民恐成氣候災民。圖/擷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台北訊】台灣政府拚淨零,為擴大再生能源推廣,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經濟部資料顯示,目前正積極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因此,要衝高發電量,就要找地方鋪設光電板,但是如果光電上山坡,開發農地或破壞棲地,就可能影響農業與生態。
對此,有立委呼籲政府,要正視再生能源對傳統農漁村民生經濟的影響,不要讓農民成為雙重氣候災民,受到氣候的二度傷害,應提出共贏的開發方案。除了搶農地發電,因漁電共生也是當前政府綠能政策推行重點,因此南部魚塭也出現業者圈地,想在魚塭架上太陽能板,以致當地地價飆漲、漁民租不起等諸多問題。
政府宣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再生能源成為台灣電力的最主要發電及儲備電力來源,目前天氣好的日子,台灣的太陽能發電在日間尖峰已能扛起將近 20% 的用電量。據了解,為了衝高發電量,除了得開發農地或破壞棲地,甚至業者高價承租農地而擠壓到農民生存權,也出現光電板上山坡的狀況,光電造成空間和資源的爭奪問題需要政府有更好的配套措施。
市場上有質疑聲浪,認為「光電板距離社區太近」、「清洗光電板的水是否影響環境」、「案場施工過程是否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且,大規模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會產生大量這些氣體,而這些氣體會造成酸雨這類的污染。
據了解,太陽能光電板的架設,可分為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使用壽命大約是 20 - 25 年。即使沒有故障,仍會遇到功率更高的新一代太陽能板的競爭,也就要面對退役、移除並更換。太陽能板「看天吃飯」,天災的風險當然很高,受損的太陽能板並不是好回收的物品,無法有效回收就成了麻煩的垃圾。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IRENA) 預測,到2050年全球大約會有 7800 萬噸的太陽能電池板已經報廢,這是個巨大的數量,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不要一昧減碳,卻製造龐大的環境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