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寶「鑑真大師坐像」,採用奈良時代的「脫活乾漆製法」,最大限度還原鑑真大師的姿態。圖/取自「律宗総本山 唐招提寺」推特
唐招提寺是七世紀時,鑑真大師東渡日本時創建。圖/取自「律宗総本山 唐招提寺」推特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岡山大學研究員從藥理學的角度,探討「日本律宗初祖」鑑真大師東渡日本的歷史,並發表與他的生平相關的有趣見解,研究結果於十月十八日發表在期刊《Compounds》上。
鑑真大師(六八七至七六三年)生於中國大陸揚州,除了通達三藏之學,亦遍學醫道、書法等技藝,四十五歲成為大明寺方丈,是著名的律學大師,曾在寺院中設慈善醫療機構,救濟貧病。
唐朝時,日本派出多位遣唐使到大陸,邀請僧人前往日本傳法、授戒,有僧人認為此行「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不肯東渡弘法,但鑑真大師說:「為了傳法,怎麼能顧惜生命呢?你們不去,我就去了!」當時約二十位僧眾被鑑真大師的願力感動,跟隨他遠赴日本傳揚佛教。
日本律宗初祖 文化之父
鑑真大師在日本十年的期間,不只點亮了法燈,也同時將文學、建築、藝術等傳至當地,被後人尊稱為「日本文化之父」、「日本律宗初祖」;據說他到達日本時,隨身攜帶三十六種草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
岡山大學醫齒藥學綜合研究科發表的報告指出,鑑真大師在日本之行,帶著大陸的傳統藥材和食材,包括麝香、沉香、松香、龍腦香、安息香、薰香、蓽茇、欖仁和八十捆甘蔗等,報告中也探討了多種草藥的療效;據說,鑑真大師當時隨身都會攜帶《鑒上人秘方》,此書已經失傳多年,但報告表示,研究員已成功找到另一本收錄相同處方的書籍。
漢方醫學鼻祖 處方濟世
中醫學於五、六世紀傳入日本,被稱為「漢方醫學」,中藥則稱為「漢方藥」,日本漢方醫學是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
松尾俊彥教授表示,「鑑真大師是最早將中國傳統醫學帶到日本的人之一,被視為漢方醫學的鼻祖。他為日本民眾帶來中醫,供大眾所需,日本人在藥店購買漢方藥,當作非處方藥物的獨特制度,起源鑑真大師帶來的處方,而其他國家的人,也有機會將漢方藥結合西藥使用。」
當年,鑑真大師用了十二年時間,總共東渡六次才成功抵達日本,旅程中遇上無數磨難,還因為長途跋涉、暑熱煎熬等因素,而導致雙目失明;儘管九死一生,但鑑真大師的決心卻不曾動搖,七五三年第六次東渡時,他的心願終於成真了,與隨行弟子攜帶大批書籍和法器上岸,在日本廣開法筵。
鑑真大師留居日本十年,以口授方式刊印《戒律三大部》、傳授律學和天台宗教義,並協助校正日本的《大藏經》;他也在奈良建造日本律宗始創的寺院「唐招提寺」,並在日本傳播醫藥、藝術等知識,對於發展日本書法、雕塑和建築等,有相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