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的小豪,個頭小小卻架勢十足,是班上的「大哥」,他常用暴力解決問題,還會帶著一群「小弟」到處打架,老師視他是「頭痛學生」,其實夜裡他常夢遊,還會哭泣。
小豪是個目睹家暴的受害兒,正接受婦援會心理諮商和治療。婦援會表示,小豪小時候常目睹父親毆打辱罵母親,眼見肢體暴力和精神虐待,充滿恐懼,6歲那年有一天深夜,他被父母爭吵聲嚇醒,衝到母親房裡,竟看到父親加暴母親,床上還有血跡……
這一幕讓小豪心中留下陰影,覺得父親是個大壞蛋,後來媽媽花了三年時間打官司,終於和父親離婚。但小豪心裡的創傷仍深,媽媽發現他會夢遊,夢遊時還躲在廁所裡哭;小豪也會虐待小動物,讓媽媽非常心疼。
在社工協助下,媽媽帶著小豪接受心理治療,透過遊戲和藝術的方式,希望讓小豪能逐漸釋放心中潛藏恨意,以及對環境的無助感。婦援會表示,小豪一開始非常壓抑,治療中期又出現憤怒和躁動情緒,還會爬窗戶、砸樂器、不斷走動,甚至吵著「我不要再來了」。
媽媽和社工不放棄他,一步步建立起小豪對治療團體的信任,他終於願意打開心門,說出煩惱,情緒也較為穩定。婦援會表示,小豪的內在創傷還沒完全復原,但婦援會將持續幫助他走出陰霾,健康長大。
內政部統計,從2005年至2007年底,全台的婚姻暴力通報案高達11萬8679件,以每個家庭平均1.2名子女數來估算,全台至少有14萬個孩子曾親眼目睹家暴,甚至同時遭受家暴。
婦援會發現,目睹暴力兒常有一些異常行為,例如情緒衝動控制不良、緊張、焦慮、自我虐待,暴力行為或凸顯威脅性的語言、偏差的兩性互動。有的孩子則是出現內隱的生理反應,例如嘔吐、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憂鬱或自殺的傾向。
婦援會發起關懷行動,提出三大訴求:一、建議家長以開放坦誠的態度與孩子談論家庭暴力,讓孩子知道發生家暴不是他的錯。
二、請老師多關懷有外顯行為問題或退縮憂鬱、經常請假缺席、精神不濟、注意力不足的學生家庭狀況。
三、建議社會大眾,聽到爭吵聲音時,注意聆聽,並多留意周邊的孩子,發揮社會關心,盡快撥打113或110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