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最 毒 是第一口

記者曹銘宗 |2008.04.26
365觀看次
字級

有人認為,吸毒與工作壓力有關,因為壓力太大,只好以吸毒來減輕負擔。但也有人擁有財富,整天吃喝玩樂,因為內心感覺空虛,想從毒品中尋找刺激……
 

大炳、蕭淑慎、裴琳等男女藝人吸毒及勒戒的新聞,因藝人的知名度被媒體擴大報導,特別引起注意。其實國內的吸毒問題絕不只是藝人的形象與不良示範,愈來愈多因毒品造成的竊盜、搶奪、綁架、殺人等犯罪事件,已影響社會安定。

每天打開報紙,與毒品有關的件社會新聞層出不窮。嘉義警方調查一件重大車禍,有一輛車疑被另兩輛車追撞,最後失控撞倒路邊的電線桿才停下來。一輛車中3人受傷,另外2人1人當場死亡、1人傷重送醫不治。警方在這輛車內找到毒品及針筒,受傷者承認注射毒品,否認毒品是他的。警方懷疑,這件追撞車禍可能與毒品糾紛有關。

台北警方查獲一個專門販售安非他命的集團,主嫌是一名男子,因看到販毒獲利甚鉅鋌而走險,但自已並不吸毒。他的妻子最近生產還在坐月子,他卻叫妻子送貨給買家。這對夫妻被警方逮捕移送法辦,無法照顧剛出生的嬰兒。

台中市有1名涉嫌吸毒的女子,才剛從地方法院交保出來,她的男友及1位男子開車來接她上車後,即被警方追蹤。在被警車追逐中,不但衝撞警車,還連續追撞幾輛車子,最後被警方開槍打中前輪,才停車就擒。警方在車內搜出海洛因、安非他命等毒品,3人都被移送法辦。

今年41歲、曾經擔任空姐的女子,離婚後做小生意撫養兩個孩子。她在3年前結交小她10歲的男子,因受男友影響而吸毒,結果被警方查獲並移送地檢署偵辦。

當警方接獲線報、前往這名女子家中搜索毒品時,她見警察上門已心裡有數,因不想讓孩子看到媽媽被警察逮捕的窘狀,就央求警察先讓她把孩子帶到房間裡,她才供出藏匿毒品的地方。

近年來,台灣毒品的種類愈來愈多,吸毒人口逐年增加,年齡層下降。尤其青少年吸毒的情形日趨嚴重,有人擔心會動搖國本。

暑假中,在青少年流連網咖、電玩、KTV、PUB、撞球店等,常發生青少年吸毒案件,警政署去年暑期推動「青春專案」,加強查緝青少年吸毒。

去年底,媒體報導新莊警方查獲一件青少年集體吸毒的案件,共有12名高中或高中剛畢業的學生被移送地檢署偵辦。這些青少年在同一棟樓房分租房間,警方根據線報前往搜索,找到搖頭丸等毒品及吸食器。警方還發現,這些青少年在12樓的小閣樓開闢一個吸毒專用的房間,還訂定吸毒請上樓的「生活公約」。

根據法務部的戒毒資訊網,近10年來查獲有關毒品的案件,除了民國90年、91年曾經遞減外,都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毒品具有成癮性、累進性,吸毒者在耗盡家財後,往往轉而偷、搶甚或擄人勒贖,衍生許多其他犯罪案件,嚴重影響治安。因為愈多愈多的犯罪案件與吸毒有關,所以戒毒已成為法務部重要的工作。

一個人為什麼要吸毒?有人認為,很多人吸毒都與工作的辛苦和壓力有關,因為壓力太大,只好以吸毒來減輕負擔。但也有人看到,很多人擁有財富可以整天吃喝玩樂,因為內心感覺空虛,才想再從毒品中去尋找可能的刺激。

不管如何,這兩種情形都是逃避,因為當事人並未真正面對自己的問題。吸毒就像酗酒一樣,麻醉自己時雖然暫時忘了壓力、煩惱與痛苦,但清醒後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吸毒的後遺症遠比酗酒嚴重。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檢討充斥在媒體上的廣告與報導,包括各種宣稱可以迅速提神、壯陽、減肥、美容等的藥物。這些藥物並非用來治療疾病,卻在無形中不斷灌輸民眾凡事都可以用藥物來解決的觀念與訊息。

根據對毒癮的醫學研究,一個人如果一再服用會讓人成癮的藥物,將會逐漸影響腦部功能,讓這個人從自願性服用藥物轉為強迫性服用藥物。事實上,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克制力,絕對不會上癮,卻都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癮君子」。難怪有人提出警告,對吸毒者來說「最毒的是第一口」。

一個人,如果本來就缺乏因應問題、解決壓力的能力,較容易會嘗試以藥物來得到暫時的麻醉和逃避,這樣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雙重影響之下,將會沉溺毒品深淵而難以自拔。

因為吸毒的後遺症不只是毒癮而已,還會擴及到人際、學習、工作等各種層面,所以對前程無限的青少年來說,必須更加警愓自己,千萬不要為了好奇心、環境誘惑等原因去吸毒。

總之,對自我克制能力較差、易受周邊環境影響的人,尤其是抗壓性偏低的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毒品。教人永遠不去嘗試第一口毒品,才是解決吸毒問題的根本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