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專家魏明(左)、吳虹林(中)探視大貓熊「團團」、「圓圓」一家生活情形。圖╱北市動物園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疑罹患惡性腦瘤,病程發展快速,中國大陸大貓熊專家吳虹林、魏明來台探視後,認為「團團有進食,沒有想像中糟」,但尚無進一步醫療策略,仍需幾天觀察。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表示,如果須進行必要的侵入式醫療(開刀手術),再討論是由台灣還是大陸專家執刀,原則上是匯集各方力量,給團團最好的醫療照顧。
曹先紹解釋,若要有侵入式醫療行為,只要台灣專家熟練度到水準,大陸專家會尊重台灣代表執行,但若是採取只有大陸專家熟練的醫療行為,園方會協助提出申請,「該誰做、誰就做,給團團最好照顧」。
密切討論病況
交流照管經驗
自從團團生病以來,動物園持續透過線上方式與大陸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聯絡,就相關病因、症狀及用藥等事宜進行溝通,並與國外有動物癲癇的專家進行討論。
二位大陸專家吳虹林、魏明近日也與園方照護團隊,針對大貓熊醫療及日常照管經驗交流,預計在七日離台,園方將會再開一次記者會對外說明。
大貓熊館長陳玉燕表示,二位大陸專家前天從監視器畫面了解團團情況,昨天實際到作業區討論,團團很爭氣、有進食,讓大陸專家覺得沒有想像中差,但目前未有新的改善病情策略。獸醫室醫師鄭秋虹表示,希望二位專家能觀察團團行為給予治療意見,但需三至四天觀察。
動物園昨舉行記者會,包括日本NHK、鳳凰衛視、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國外媒體均派員參加。園方表示,團團自十月二十二日再度接受腦部MRI檢查,接受麻醉後每天的竹葉進食量、排便量及活動力較為下降,後肢步行狀態時好時壞。用藥方面維持紓緩藥物和打輸液補充水分,日常飼糧中也添加蛋白質、維生素E及B群、補體素及膳食纖維等補給品。
9年前曾訪台
魏明被稱奶爸
本次來台的專家之一魏明,與團團一家相當有緣份,二○一三年圓圓待產時,魏明當時也受邀來台,但他還沒抵台,圓仔就先落地了,據悉圓仔剛出生時經常哭叫,無論保育員怎麼安撫都沒用,但一到魏明手中就不哭了,他與保育員「彪哥」陳屹彪都被稱作「圓仔」的奶爸。
由於團團是園內唯一的雄性個體,貓熊繁衍問題也受到關注。曹先紹說,每年十一月專家會聚在一起,研究貓熊家族繁殖係數,團團家族是人工照養貓熊子代最多的,較無配對優先權,盼專家能注意,讓團團的孩子「圓仔」,能盡快指派跟誰婚配。
至於各界好奇未來團團的遺體處理方式,曹先紹回應,全世界動物園在動物往生後,會依據研究或教學設定,考慮保留骨骼或皮毛,但如今科技日新月異,現在還可能保留精子、卵子及幹細胞等活體細胞,留存後續使用,「動物園夥伴都不希望團團狀況惡化快速,但如果真的不幸走了,我們會快速做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