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座人工湖「鳥嘴潭」,有如兩面圓鏡躺臥烏溪河床邊。圖/中央社
【本報南投訊】行經國道6號東草屯交流道,烏溪河床邊一大片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乍看猶如兩面圓鏡躺臥其中──這是全台第一座人工湖「鳥嘴潭」,完工後每日供水量達25萬噸,可扛起100萬人用水量的超級任務。
經濟部水利署斥資新台幣202億元打造鳥嘴潭,預計明年底完工,可減少彰化地下水使用,改善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問題、穩定供水,更力拚打造成為生態公園,讓「湖光水色」助攻地方發展。
鳥嘴潭水源來自一旁烏溪,由6個湖區組成,俯瞰下狀似鳥喙。興建計畫自2015年獲行政院核定,歷經用地取得、環評關卡,目前緊鑼密鼓施工中,最靠近管理中心的A、B湖區已開始供水,目前每天供水量約4萬噸,11月將完成第一階段每日供水9萬噸目標。
明年底完工後,每天可奉上25萬噸「新活水」,其中4萬噸供給草屯、21萬噸供給彰化,相當於100萬人日用水量。
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局長張庭華指出,烏溪年徑流量約37.2億立方公尺,換算近19座石門水庫庫容,水源主要用於灌溉,未來待鳥嘴潭完工即可擴大民生使用;以彰化為例,現在每天抽取約30萬噸地下水,未來鳥嘴潭可取代3分之2地下水量,可大幅改善這一區地層下陷問題。
攤開目前雲彰地區供水網,雲林、南彰化供水來自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北彰化則仰賴鯉魚潭與石岡壩聯合運用,但供給量仍不足,必須仰賴地下水,地層下陷危機四伏,水利署因此提出「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方案暨行動計畫」,鳥嘴潭扛下重責大任。
張庭華說,鳥嘴潭滿水時達1455萬立方公尺,6湖區可單獨運作,增加調度彈性,並像一般水庫採高水位操作,依循「蓄豐濟枯」邏輯,趁豐水期盡量蓄滿,枯水期才有水可用,包含鯉魚潭、湖山水庫,目前處於枯水期階段,卻仍持續滿水溢流,未來也能應付極端氣候或突發供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