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陶廢價值 工藝中心製成3D列印原料

 |2022.09.23
971觀看次
字級
陶藝家陳瓊茹將陶瓷廢料應用於3D列印製作,作品《衝擊》。圖/取自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

【本報台北訊】陶瓷常用於生活用品,硬脆的特性易磕碰碎裂,損壞後丟棄卻難以回收,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此研究讓陶瓷廢料成為工藝新材料,將其再製成3D列印原料,盼解決陶廢問題。

工藝中心指出,陶瓷具穩定、耐用等優點,常用於日用品及工藝研發創作,但生產過程中難免有淘汰樣本或瑕疵品,民眾也會不慎打破或損壞,可是陶瓷廢品難以回收處理,不利環保,也衍生垃圾問題。

因陶瓷廢品無法自然分解,隨意掩埋恐造成環境汙染,若送進焚化爐又因陶瓷耐高溫,不僅燒不掉,還可能損壞焚化爐設備,所以回收後多用來充填地基,在國內尚缺乏周全的循環系統。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該中心2年前研究陶廢,思考開啟陶廢循環圈的新興應用,去年透過文化部跨域計畫讓陶瓷廢料化身為3D列印原料,再接續推動Re’ramic陶瓷廢料循環技術人才培訓,並演示陶廢應用於3D列印的新創實驗。

民眾體驗用陶廢漿料擠擠畫畫,透過壓瓶身讓泥條建構出造型。圖/取自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

此外,也針對一般民眾辦理3場次「哐!親愛的陶去哪了!」推廣活動,讓參與者體驗陶廢材料用於陶瓷3D列印與手工創作,實際觸摸、感受、創作了解陶廢材料的循環可能,盼陶廢議題能引發回響與探討,支撐未來研究發展。

張仁吉表示,陶廢循環議題不僅著眼循環經濟,更是台灣綠工藝價值的實踐,將工藝善於使用天然素材、展現材料美學,以創造力與實踐工藝延續生命,賦予生活能量,表現對整體生態的寬容、平衡與尊重。

陶藝家陳瓊茹(左)指導參與者,體驗將陶廢料用在 3D 列印創作。圖/取自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