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斷供天然氣 歐洲憂去工業化

 |2022.09.14
268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斷供天然氣回擊歐美制裁侵烏,歐洲從鋼鐵到衛生紙等少有產業不受能源危機衝擊。一些業者憂心工廠關門後再難重開,歐洲有「去工業化」的危險。

俄羅斯本月初宣布無限期停止北溪一號(Nord Stream 1)管線供氣;北溪一號輸氣終端在德國,為大部分歐洲地區供氣。

《華爾街日報》指出,相關衝擊已將歐洲推向衰退邊緣,恐對歐洲製造業造成持久傷害。有別於美國,歐洲近幾十年仰賴製造業和重工業維持經濟高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鋼鐵、化學和汽車等。

財務告急 關廠後恐難再開

從鋼鋁到汽車、玻璃、陶瓷、糖乃至衛生紙製造商,歐洲企業鮮少能免於能源危機衝擊。一些如能源密集型的金屬業正陸續關廠,分析師和企業高層們認關廠後可能再也不會重開,勢必危及數千個職場崗位。

斯洛伐克中部赫龍河畔日亞爾(Ziar nad Hronom)市,市內製鋁公司Slovalco有七十年歷史,提供歐陸各地汽車零件製造商相關產品,如今財務狀況拉警報。經理維斯利(Milan Vesely)說:「這可能是歐洲金屬製品的末日。」

陸續出現關廠的代價極具毀滅性。能源密集型產業的公司紛表示,如無政府挹注,他們年底入冬就要面臨破產。汽車和食品等行業複雜的供應鏈仍不順,讓縱使疫情出現緩和,通膨壓力依舊沒緩解。

世界最大鋼鐵製造商之一的阿塞洛米塔爾集團(ArcelorMittal SA),將關閉位於德國不來梅的設施和漢堡一間生產直接還原鐵(供生產粗鋼之用)的工廠。阿塞洛米塔爾集團已將在德國的天然氣需求,從年初的計畫大砍百分之四十。

高耗能業 正加快轉到中國

據分析,在歐洲因為俄烏戰爭而減少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影響下,歐洲國家的耗能製造業正加快轉移到中國大陸。

中國天風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宋雪濤十三日在香港《大公報》撰文,指過去三年疫情、供應鏈紊亂、能源危機,先後給全球經濟帶來三次供給衝擊。

此外,俄烏戰爭分裂了全球石油定價體系,歐洲製造業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將經歷成本衝擊帶來的市場占比轉移,可能給中國帶來能源密集型行業占比提升的新一輪紅利。

文章表示,相比之下,中國不僅具備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龐大的內需市場、逐漸積累的技術能力,同時享有「兩個石油體系」下的能源成本優勢和穩定性優勢,製造業的全球相對優勢應當得以重估。

翻查網上資料,所謂的「兩個石油體系」,一個是指歐盟「能源去俄化」後所形成的非俄油體系,另一個則指打折的俄國原油流向亞洲買家,比如印度和中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