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太陽光電推動量預估將達2.5GW,可望成為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一年。圖為「彰濱雙綠能」發電場。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昨表示,經濟部今年開始試辦光電結合儲能,目前申請量已超越原先預估量達2倍,對於2025年前達到設置500MW(百萬瓦)目標相當樂觀。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太陽光電跟離岸風電,雖然前兩年因疫情及供應鏈不順出現延遲,但今年有望看到單一年度光電建置量可達2.5GW(10億瓦),為史上最高完成度。
光電發電555萬瓩 將是常態
曾文生昨表示,台灣在今年8月22日光電發電量達到歷史性的555萬瓩紀錄,未來將成為常態。
光電存在間歇性,晚間就無法發電,光電結合儲能將會是重要議題。曾文生說,台灣因企業面對國際供應鏈要求,是全球再生能源需求非常暢旺的國家,有堅實的市場需求成長支撐。
曾文生指出,無論是氣態、沙、飛輪,傳統水力、抽蓄、化學能電池,甚至氫能等儲能,全球都快速發展,相信結合台灣綠能的強勁需求,市場化會愈來愈強。
他說,經濟部正推動新政策,希望光電廠加裝儲能設施,業者須符合一定條件,就是將饋線容量釋出一部分。此舉不僅可透過儲能提升再生能源穩定性,當尖峰時將電力儲存,後端光電板裝置容量就可變多,讓饋線使用效率也能提高。
中央政府今年3月宣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其中2050年有約1成電力將由氫氣生產。王美花昨提及台灣氫能政策,坦言台灣短期離岸風電發電量仍無法滿足自產氫氣條件,經濟部與中油已籌設氫能小組,籌畫未來氫能進口。
氫能發展政策 氫能小組負責
王美花表示,氫能是各國公認再生能源或是無碳能源的下階段,現階段是以歐盟發展最快速,因他們離岸風電發電量充足,可將多餘電力轉換成氫能儲存。她直說,全球要發展氫能發電仍須克服技術及成本問題,但經濟部已規畫氫能小組,負責氫能供應及應用策略。
王美花說,氫能分為產氫、進口及應用3個面向,台灣短期內因離岸風電發電量仍不足,無多餘能源產氫,會先仰賴進口,如何與歐洲企業合作將會是一個議題。
在應用方面,中鋼將嘗試煉鋼摻配氫能取代煤焦,雖然瑞典鋼廠與台灣高爐煉鋼製程有所不同,還是會彼此了解怎麼合作。
荷蘭天然氣廠已有小規模混氫實驗,台電今年也針對燃煤電廠混氨,燃氣電廠混氫與國外廠商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可了解是否可與歐洲各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