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度肢障者為什麼經常掛著燦爛的笑容,信心十足地迎接挑戰、奮力活出精采人生?關鍵就在於父母所給予的「愛」,正如蓮娜所說的:「人生中的快樂,不在於有沒有雙手的存在,而在於有沒有愛。」
瑞典籍的蓮娜.瑪利亞一出生就是一名重度肢障者,她沒有雙手,左腿是右腿的一半。醫生曾建議把她交給社會福利機構照顧,但蓮娜的父母堅持要自己撫養:「不論有沒有手臂,她畢竟需要一個家。」
在父母充滿關愛的教育和鼓勵下,蓮娜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向自己的極限挑戰。三歲時,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游泳,在她不斷地努力之下,游泳成為她最拿手的運動項目;十五歲時,蓮娜進入瑞典游泳國家代表隊,並在十八歲時打破奧運蝶泳紀錄,勇奪四面金牌。十九歲時的蓮娜,進入大學專攻聲樂,並在日後成為了著名的美聲演唱家,榮獲瑞典皇后個別接見,並曾到美、日、韓等國巡迴演唱。
面對生命中的一切成就,蓮娜將之歸功於「我有全世界最棒的父母,他們讓我發揮了生命的潛能!」她說父母不但不曾放棄她,反而「竭盡一切可能,讓孩子成長自立」,並且不因為殘障而特別保護她,反而不斷給予積極正面的學習引導。
當蓮娜還小的時候,有一次摔倒在地,哭著要媽媽扶她起來,媽媽不肯,只是告訴她:「妳可以爬到圍牆邊,靠著圍牆,妳就可以自己站起來。」這樣的教養方式,養成蓮娜不怕困難、勇於嘗試的個性。
蓮娜的父母從不以「帶殘障女兒出門」為恥,常常帶她到公園、購物中心和海水浴場去,讓她從小就有被愛、被尊重的感覺。她母親安娜曾說:「蓮娜從不曾因自身的殘疾,而自憐自嘆;去公園散步時,她總是大剌剌地走著,當有人好奇地回頭看她時,她也會回頭去凝視對方,絲毫不會逃避。」成年後的蓮娜也一樣,在海灘上毫不遲疑地穿著泳裝現身,並且與靠近她的小女孩一下子就成為好朋友。
蓮娜說:「不要有『因為自己是殘障者,所以做不到』的成見」,因此她喜歡「凡事自己來」。她從不認為自己是「殘障人士」,而她也的確能「以腳代手」做許多想做的事,開車、繪畫、刺繡、煮菜、打毛衣、打電腦,甚至拿筷子,沒有一樣能難得了她。
一個重度肢障者,為什麼臉上經常掛著燦爛的笑容,並且總是信心十足地迎接挑戰、奮力活出精彩的人生?關鍵就在於父母所給予的「愛」,正如蓮娜所說的:「人生中的快樂,不在於有沒有雙手的存在,而在於有沒有愛。」
愛的動作與言語
孩子感受不到的不算愛;父母不宜以自己感覺「愛孩子」為標準。有感覺的愛可以有下列的表達方式:
愛的動作:如孩子看書時輕輕拍他的肩膀;走路時牽著他的手或攬著他的肩;孩子上學時跟他深情的揮手;孩子回家時對他親切的問候;臨睡前跟他按按摩、並親密說話等。當孩子疲倦或受挫折時,給他一個擁抱和愛的鼓勵,並且不要忘記把愛說出來的魔力。
愛的語言:如「有你真好!」「你是我的寶貝。」「我很幸運有你當我的孩子!」「媽媽有你這個孩子真幸福。」「爸爸有你這樣的孩子,真的每天都很快樂哦!」「如果你也認為當我們的孩子真好的話,我會很高興。」「不論發生任何事情,我們都愛你,只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等等。
愛的眼神:對於每一個小孩,每天至少要用愛的眼神跟他的目光接觸三十秒到一分鐘,並且要表現出溫柔的笑容,具體地說出他至少一個好的表現來。
愛的時間:把孩子剛放學回家的時候、吃飯的時間、臨睡的時間,或一起玩耍的時候,作為與兒女的「愛的時間」。在這些時間裡,分享關懷和歡樂,盡量不要批評,也不要責備。
親子教養百寶盒
.確信每個孩子都是「無價之寶」
父母的「愛」可以克服任何障礙,當我們父母付出無盡的愛心、耐心和積極的鼓勵時,每個獨特的孩子也會用他特別的方式回報我們。
.不要放棄任何孩子
因為任何孩子都是上天託付給我們的寶貝,我們沒有權利捨棄他。任何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因是幫助我們成長。
.愛就是快樂相處
愛要被孩子感覺得到,才有鼓勵作用,最方便而有效的方法是:多花點時間與孩子愉快地相處。簡單來說,愛就是「花時間陪他」,愛就是「快樂相處」。德國甚至有法律規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寄託在孩子身上,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應當滿足子女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這是有道理的!(本文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教育博士 陳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