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沛蓁
文/涼兒(惠茹)
小時候我們用畫筆在白牆上塗抹
抗議哥哥沒法選舉和旅行
抗議姐姐沒法戀愛和工作
抗議我們沒法露出自己的臉孔
抗議我們沒有別的電視別的神
後來別的神來了
也帶來了電視攝影機
他們推倒了白牆
也炸死了姐姐和哥哥
我躲在屋子後面
對著坦克扔石頭
如今我在異國的海灘
用畫筆在石頭上塗抹
賣給看不見臉孔的遊人
多美的風景他們摘下太陽眼鏡
他們說我的石頭
讓他們感到幸福與自由
那是你的家鄉嗎
不,家鄉在我心中
只是一片不毛的沙漠
而幸福和自由——
從小我就學會了
那就是我的畫筆
和石頭
你記得自己是從幾歲開始喜歡畫畫的嗎?你曾經在石頭上面畫畫過嗎?今天,我們要介紹鴻鴻這首〈畫筆與石頭〉,揭開裡頭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首詩的第一節,以「白牆」象徵質樸的家鄉,以「畫筆」表達自己的訴求,連用四次「抗議」說明自己被欺壓的情況,表達自己的無力。
第二節中的「別的神」指西方列強,而這些強國帶來了「電視攝影機」,改變了整個家鄉;此外,它們還「推倒了白牆」,讓自己流離失所。最後,強國以「坦克」入侵,而自己只能無力的用「石頭」對抗。
第三節「異國的海灘」,表示自己流落他鄉,只能用畫筆在石頭上彩繪,賣給「看不見臉孔」的遊人。落難的人以賣彩繪石頭來控訴家鄉遭到入侵,希望「看不見臉孔」的遊人能夠了解他的過去,然而這些遊人不懂石頭背後的意義,還說石頭上的彩繪讓他們感到幸福與自由,並反問石頭上的彩繪是詩人的家鄉嗎?藉由遊人的反問,讓人感到無比的心酸。
第四節「家鄉在我心中/只是一片不毛的沙漠」表示自己的家鄉已經遭受到破壞,而「幸福與自由」本來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從小就懂,不是真實情況。他對西方強國入侵提出控訴,強調就算自己流落異國,感受到自由與安逸,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家鄉繼續遭受砲火攻擊。
相信讀完這首詩後,大家一定覺得有些沉重吧!但同時,也讓人意識到幸福與自由的可貴。讀完〈畫筆與石頭〉之後,若你對詩人鴻鴻的詩感到興趣,不妨去閱讀他的其他作品,相信一定會有收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