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第一位戰後出生的總理梅克爾,率領八名內閣高層首長訪問以色列三天,這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多年來,最深具歷史意義的訪問。
梅克爾十七日在以色列總理歐麥特陪同下,在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獻花圈,向遭納粹屠殺的六百萬猶太人致悼。之後,雙方共同主持一項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正式會議,會議中簽署多項合作計畫,並決定每年舉行一次政府間磋商,以提升雙邊關係。
德國先前僅與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與波蘭舉行過類似會議,根據協議,以色列內閣代表團將在二○○九年回訪德國。
以色列將於五月慶祝建國六十周年,而德國則在明年慶祝六十歲生日。實施納粹大屠殺的德國,十七日特別在耶路撒冷而不是在柏林,舉行每周內閣會議。更有甚者,梅克爾十八日以德語,對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成為第一位對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的德國總理。
以色列駐柏林大使岳拉姆接受訪問時說,這「可能是德國政府元首的最重要訪問」,使得已經「非常良好」的關係提升至更高水準。
隨行的德國外長史坦麥爾說:「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生日,我們打開了一頁新篇章。我們與這個國家(以色列)的關係非同一般。首先是因為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章大屠殺;其次是此後奇蹟般發展的友誼。」
二戰時期,希特勒組織的納粹集中營,屠殺了百萬名猶太人。德國前外長費雪曾說,有鑑於大屠殺事件,德國與以色列可以建立「任何關係」,令人難以相信。
但自從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六十多年來,德國已成為以色列在歐洲的最重要政治與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德國並且是以色列主要武器供應國,包括「海豚」潛艇。
德以雙方軍事合作一直十分謹慎,但互蒙利益:例如以色列情報機構曾把華沙公約國的裝甲車,送往西德分析,協因而促使德國研製反坦克系統。
民意調查顯示,九成一的德國人認為,德國在與以色列打交道時應嚴守中立;以色列則恰恰相反,希望雙方建立更密切關係。
兩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已近四十三年,這一度是無法想像的。根據一項研究,一九九○年時,約二成二的以色列人相信,由於大屠殺的緣故,以色列人與德國人無法和解,但現在只有百分之九的以色列人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