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文/馬吉 |2022.04.22 語音朗讀 221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圖/123RF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圖/123RF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圖/123RF 文/馬吉一說到望遠鏡,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西遊記》裡的千里眼。千里眼雖然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他的那種眺望千里的眼力,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普遍性願望,同時也展現了東方人的一次創造性想像。然而,最先實現這個願望,讓想像成真的,則是西方人。偶然之見 慧眼獨具1608年,荷蘭的眼鏡製造商,漢斯.李伯希偶然間發現,透過兩個鏡片竟然能將遠處的景象放大,於是,他成為世界第一個以望遠鏡申請專利的人。後來,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聽到這個消息,也馬上動手研製這種神奇的東西。儘管過程不太順利,伽利略最終還是造出了自己的望遠鏡,並且還不斷地對它們改良精進。從一開始只有3倍放大能力,逐漸提升到8倍、20倍,到最後甚至超過30倍。相當的不容易。當人們大多專注於望遠鏡的軍事與商業等世俗用途時,伽利略卻將鏡頭瞄向深不可測的天空。從此,天文觀測正式從肉眼觀測跨入科學儀器的觀測時代。伽利略就是靠著小小的自製望遠鏡,看到了月球表面的隕石坑、木星的4顆衛星,以及太陽黑子等等。這在當時簡直讓人大開眼界。前仆後繼 另闢蹊徑伽利略的望眼鏡屬於折射式望遠鏡的一種。早期的折射式望遠鏡所看到的圖像,雖然放大了,卻總是不夠清晰銳利。這是因為看似無色的可見光,其實是由無數不同波長的光波組成。波長不同,色彩也不相同。當這些光波經過透鏡時,無法完全匯聚到同一個焦點上,產生了色散現象,影響到成像的清晰度。這種現象通稱為「色差」。當時,由於磨製透鏡的工藝還不夠精密,加上對「色差」的光學原理也還未充分掌握,因此,人們最初只能利用增加望遠鏡長度的方法來減小色差。一直等到五十多年後,有人大膽地拋棄折射成像的老路,造出了反射式望遠鏡,這才真正擺脫色差魔咒。反射式望遠鏡利用曲面鏡作為主鏡,把進入鏡筒的光線反射後聚焦成像。牛頓在1688年製造的便是反射式望遠鏡的一種。曲面反射鏡跟透鏡相比,不僅沒有色差問題,而且可以做得更大。當望遠鏡的主鏡愈大,口徑就愈大,集光力也就愈強,成像品質自然愈好。不過,鏡面尺寸超過一定程度後容易變形,因此現今的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主鏡,大都以多個六邊形鏡片組成,並且利用電腦來控制與校正這些鏡片,以便取得最佳的反射與聚焦的能力。望遠鏡出現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不論在材料、技術、結構或觀測能力等各個方面,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僅將整個山坳建成一個巨型天文望遠鏡,更將望遠鏡送上太空。未來,藉由更加先進的現代千里眼,我們勢將探得更多宇宙未知的祕密。 前一篇文章 常戴耳機 會損傷聽力嗎? 下一篇文章 凸面鏡與凹面鏡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5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6【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7【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2025.05.0408【特搜啟示】2025.05.0409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10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腦地圖起點重新詮釋腦定義捷運渾身機關 淺聊捷運世上最早樂曲跨越文化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