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文/馬吉 |2022.04.22
2213觀看次
字級
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圖/123RF
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圖/123RF
望遠鏡 現代千里眼 圖/123RF

文/馬吉

一說到望遠鏡,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西遊記》裡的千里眼。千里眼雖然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他的那種眺望千里的眼力,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普遍性願望,同時也展現了東方人的一次創造性想像。然而,最先實現這個願望,讓想像成真的,則是西方人。

偶然之見 慧眼獨具

1608年,荷蘭的眼鏡製造商,漢斯.李伯希偶然間發現,透過兩個鏡片竟然能將遠處的景象放大,於是,他成為世界第一個以望遠鏡申請專利的人。後來,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聽到這個消息,也馬上動手研製這種神奇的東西。儘管過程不太順利,伽利略最終還是造出了自己的望遠鏡,並且還不斷地對它們改良精進。從一開始只有3倍放大能力,逐漸提升到8倍、20倍,到最後甚至超過30倍。相當的不容易。

當人們大多專注於望遠鏡的軍事與商業等世俗用途時,伽利略卻將鏡頭瞄向深不可測的天空。從此,天文觀測正式從肉眼觀測跨入科學儀器的觀測時代。伽利略就是靠著小小的自製望遠鏡,看到了月球表面的隕石坑、木星的4顆衛星,以及太陽黑子等等。這在當時簡直讓人大開眼界。

前仆後繼 另闢蹊徑

伽利略的望眼鏡屬於折射式望遠鏡的一種。早期的折射式望遠鏡所看到的圖像,雖然放大了,卻總是不夠清晰銳利。這是因為看似無色的可見光,其實是由無數不同波長的光波組成。波長不同,色彩也不相同。當這些光波經過透鏡時,無法完全匯聚到同一個焦點上,產生了色散現象,影響到成像的清晰度。這種現象通稱為「色差」。當時,由於磨製透鏡的工藝還不夠精密,加上對「色差」的光學原理也還未充分掌握,因此,人們最初只能利用增加望遠鏡長度的方法來減小色差。一直等到五十多年後,有人大膽地拋棄折射成像的老路,造出了反射式望遠鏡,這才真正擺脫色差魔咒。

反射式望遠鏡利用曲面鏡作為主鏡,把進入鏡筒的光線反射後聚焦成像。牛頓在1688年製造的便是反射式望遠鏡的一種。曲面反射鏡跟透鏡相比,不僅沒有色差問題,而且可以做得更大。當望遠鏡的主鏡愈大,口徑就愈大,集光力也就愈強,成像品質自然愈好。不過,鏡面尺寸超過一定程度後容易變形,因此現今的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主鏡,大都以多個六邊形鏡片組成,並且利用電腦來控制與校正這些鏡片,以便取得最佳的反射與聚焦的能力。

望遠鏡出現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不論在材料、技術、結構或觀測能力等各個方面,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僅將整個山坳建成一個巨型天文望遠鏡,更將望遠鏡送上太空。未來,藉由更加先進的現代千里眼,我們勢將探得更多宇宙未知的祕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