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陳先生於五十二歲那年走路變慢,手無力,開車時打方向盤都很困難,檢查後確診帕金森氏症。事後回想,自己四十多歲就嚴重便祕,且睡夢中哈哈大笑、身體常不自覺動作,合併嗅覺異常,與太太至漁港遊玩,聞不到漁產腥臭味,而這些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若能及早就醫、定期追蹤,就能延緩病情惡化。
健保統計,台灣二○二一年超過七萬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台灣巴金森之父」、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表示,當帕金森氏症病人出現動作障礙等典型症狀時,腦中黑質細胞已嚴重退化,只剩原來一半。但往前追溯,通常在確診前十年就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
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可以細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大類,前者為靜態顫抖、僵硬、動作慢等動作障礙症狀,大都單側先發病,約占八至九成,治療反應較佳。
至於非典型,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夢魘、情緒憂鬱、莫名腹脹、強烈便祕、夜間抽動症等,通常比動作障礙更早出現。
北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陳先生在四十多歲時常在睡夢中哈哈大笑,就是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有些人還會拳打腳踢,在夢中上演全武行。
如何降低帕金森氏症風險?葉篤學建議,養成運動習慣,每周至少二至三次有氧運動,每次二十到三十分鐘,藉此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幫助神經細胞獲得營養因子,達到減緩退化的效果。
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放鬆時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姿身體向前微彎、走路時一腳拖在後、步伐變小又常跌倒、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後或肩膀痛、刻意避開人群、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且字變小。如果十項症狀中,出現三項,很可能已經罹患帕金森病,應盡快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