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預計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首波徵收對象暫定電力、鋼鐵業等排碳大戶。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圖/資料照片
國內預計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首波徵收對象暫定電力、鋼鐵業等排碳大戶。圖為高雄中鋼廠區。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台灣規畫對每年排碳2.5萬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徵收碳費。但授予碳費收取機制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仍卡在行政院,徵收對象及費率也還不明朗,環保署長張子敬昨受訪表示,力拚今年完成立法、明年建立子法制度,擬於2024年開徵碳費。
不過,張子敬去年10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曾說,最快2023年就會訂定每公噸收取碳費的金額,並在同年開始課徵。昨天他的最新說法等於徵收時程又延一年,環團批評,可能拖累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實施,若要延後,也應同步端出碳稅機制,並調增碳費起徵費率才合理。
趕在歐盟碳關稅前
以保國際談判基礎
張子敬昨接受網路節目「新聞不芹菜」專訪時說,歐盟將在2026年徵收碳關稅,若台灣在此之前沒有建立碳定價制度,將無法與歐盟談判貿易公平等相關問題;目前《溫管法》草案已在行政院,希望月底送立院審查,若今年完成立法,明年就可建立徵收對象及費率等子法制度,預計2024年、2025年開始徵收,一定要趕在2026年以前,才有國際談判的基礎。
環保署環管處長蔡玲儀補充說,現正努力修《溫管法》,若《溫管法》草案今年可通過,希望1年內完成子法制度,計算時程確實最快要2024年才能徵收碳費。
靈活設計差別費率
鼓勵企業主動減碳
至於外界關心的費率仍在漫天喊價,從比照鄰近國家每公噸新台幣100元,到環保署與英國在台辦事處合作的第一份碳定價報告建議的每公噸300元起跳,但經濟部去年指300元「滿高的」,恐影響產業競爭力,環團則甚至喊到每公噸2000元。
張子敬說,還未訂定費率級距,但希望靈活一點,設計差別費率,鼓勵企業主動減碳,也就是擬設計要求業者提出自主減量計畫,若達成即可適用優惠費率,透過誘因鼓勵業者減碳才是最大目標。
收取碳費是否可能導致成本轉嫁消費者、甚至引發通膨?張子敬說,收費對象會由大到小、以大帶小,先由排碳大戶開始徵收碳費,並由大型廠家帶動中下游產業鏈減碳,也要考量民生、物價、通膨等因素,並要達到有效減碳目標。
至於財政部遲未規畫碳稅也備受批評,張子敬說,碳費較有針對性,只要排碳就要收費,且會專款專用於減碳技術及投資上,碳稅則是統收統支,目前採碳費先行。
碳費徵收對象,首波將針對287家排碳大戶,另外用電量大的業者也會納入。據了解,行業遍及鋼鐵、石化、半導體等,包括台積電、台塑、中鋼、中龍鋼鐵等都在列。
中鋼指出,全球追求碳中和、節能減排的的趨勢已經不可逆,台灣鋼鐵公會與中鋼多有宣導,因此業界普遍有心理準備,國內徵碳費可加快與國際接軌的能量,希望各鋼廠要深入了解國際「碳手段」與「碳經濟」的變化,提早因應才可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