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預計提供5萬張床位,將成為上海最大的方艙醫院,計畫9日起分批交付。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不斷延長、擴大防疫封鎖措施,持續擾亂運輸、供應鏈運作,導致許多製造商在當地的營運陷入困境,更加升高原已緊繃的全球供應鏈壓力。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陸為遏止最新一波新冠病毒疫情、正在以上海為中心的地區,實施兩年多來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導致許多企業員工須待在家裡,有些工廠也須限制產出或暫時停工關廠,包括蘋果、特斯拉等大企業的零件製造商。
中國歐盟商會東北分會主席孔海德表示,現在即使企業派員工到工廠維持營運,也會遭遇生產困難,因為供應商都已停業,或零件無法運到工廠。
台灣、南韓及越南 經濟影響較大
海運、卡車業者也正為漫長的疫情封控、管控延遲運輸作業所苦。中國歐盟商會估計,透過上海港進出的貨物量比封鎖前下滑約40%。船運業主管表示,貨物正被移轉到鄰近的寧波港,以緩和封鎖造成的整體影響。
彭博資訊指出,上海港堆滿裝著冷凍食品、化學品的貨櫃,因為運輸貨櫃的卡車短缺,阻礙通關程序,雖然該港口自認正常運作,但有「非常多」被歸類為危險物品的貨櫃與產品,堆積在兩個倉儲碼頭,導致一些載著這類型貨物的船舶無法卸貨。
花旗集團指出,上海卡車短缺與倉儲關閉,正影響鄰近的浙江、江蘇這兩個製造業重鎮,「這不只會對中國國內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也可能衝擊區域供應鏈」,南韓、台灣及越南遭受的影響可能較大。
海洋網聯船務公司(ONE)表示,大陸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塞港情況,導致全球約10%的貨櫃輪船隊動彈不得。
上海民怨沸騰 改採差異化防控
上海長時間實施「全域靜態管理」導致民怨沸騰,上海市副市長宗明昨天宣布,上海擬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據檢測結果分析再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依風險程度,將上海劃分為「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進行階梯式管理。
上海市政府原先宣布,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封控與核酸篩查。上月28日5時起,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先行封控,展開核酸篩查,4月1日5時解封;4月1日3時起,改對浦西實施封控,開展核酸篩查,4月5日清晨3時解封。
但在3月30日晚間,上海又宣布改採「全域靜態管理」,絕大多數民眾迄今已被封控超過一周,甚至被關在家中超過兩周,民眾日常生活、飲食均出現問題,網路上不斷傳出有居民走出家門抗議,甚至與防控人員爆發衝突。
宗明表示,封控區與管控區之間,將根據疫情變化動態調整。她強調,上海疫情防控現在到了關鍵時刻,「我們繼續要少流動、嚴管控,以最快的速度阻斷疫情傳播,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
另外,除了上海,如今廣州也因疫情要實施「全員篩檢」,部分地區居民本月8日晚間已連夜篩檢,廣州市政府雖沒宣布「封城」,但宣布從9日起將全市「分級分類管控」,已有民眾恐慌性前往賣場搶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