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本報桃園訊】有些人喜歡吃柿子,也希望「好事發生」、「事事如意」,不過食物都要適量攝取,以免出現反效果。1名35歲男子連續1周3餐都吃柿子,出現間歇胃痛、腹痛、腹脹,自己買胃藥、成藥服用仍未改善,於是到門診求助,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胃結石」。
醫師詢問發現男子因牙口不好,所以特別喜愛柿子這類柔軟的食物,但吃的時候沒細嚼慢嚥,每咬一口柿子幾乎都直接吞下,導致胃出毛病。醫師用軟石法及碎石術,先安排內視鏡檢查將胃結石切成小塊,再喝可樂軟化胃結石,兩周後經胃鏡取出軟化結石,才逐漸改善不適,康復出院。
衛福部桃園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賴俊穎說,柿子果皮及果肉皆含有單寧酸,單寧酸會跟海鮮、肉類等蛋白質形成黏稠狀的物質,食物因此容易在胃裡沉澱、結塊,形成胃結石俗稱「胃糞石」,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若胃結石長期刺激胃黏膜就容易造成胃潰瘍、腸阻塞、胃穿孔,所以柿子雖富有高營養價值,但也需適量食用。
男子因為1周每餐都吃柿子,胃鬧出毛病住院炙烈。圖╱鄭國樑翻攝
護理師李宜庭表示,雖然柿子果肉質地柔軟,但因為柿子含膳食纖維量較高,應適量攝取,吃柿子時仍須充分咀嚼,不要帶皮吃,一定要將纖維咬斷,需避免和高蛋白質的食物同時吃或空腹吃,因單寧酸會跟蛋白質凝結成塊,且空腹時在胃酸作用下,會滯留在胃中造成消化道阻塞。
李宜庭建議與正餐間隔半個小時後食用,且進食後需攝取充足水分,她提醒攝取任何食物都需適量即可,若有腹痛、食欲變差、消化不良等症狀時,需提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