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虎豹潭意外發生時,消防人員全力搜救。圖/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去年10月16日,新北市雙溪虎豹潭意外造成6人死亡,中央氣象局於一個月後預告,為避免憾事重演,將於今年雨季推出「山區暴雨國家警報」。氣象局說,將從新北先試辦,5月正式上線。不過氣象專家提醒,現有科技沒辦法完全預測小尺度極端天氣事件,提高自身風險意識才是最重要的事。
氣象局長鄭明典今表示,在去年虎豹潭意外發生後,與雙北消防局協商,評估試辦地點,除了虎豹潭外,還有新北三峽大豹溪,台北的地點也在密切討論中,會趕在梅雨季之前,預計5月上線。
鄭明典說,以往的降雨預報是針對特定地點,山區暴雨預報則是針對河川上游,發布警報後會將資訊給當地消防局去做後續處置會應變。因為每個溪流狀況差異大,只能邊做變看邊調整,很怕預警次數太頻繁會擾民,也很怕預警區域跟時間不夠精準。是否拓展到雙北以外縣市還要看試辦狀況。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說,目前雙北的試點還在做最後確認,不會是整條溪流,而是在溪流上找尋1、2個合適的地點,像是可能會選在橋面下等等。4月會先做測試,希望可以蒐集到當地降雨資料並作驗證,不同情境也會有不同運作。並規畫於5月1日上線。
呂國臣說,目前初步共識是以瞬間大雨標準來檢視,當每小時降雨量達到40毫米,且一段時間沒有下雨、河床是低的,恐有溪水暴漲疑慮,就會發布警報;另外因為遊憩以白天為主,晚上暫時不會發布警報;由於每處基地台不同,幾公里內民眾會收到則不一定。不過他強調,有關發布標準都會滾動式檢討,希望能起到最佳效果。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小尺度極端天氣事件預警,在全世界都一樣,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這是民眾和政府都必須體認到的事實。
彭啟明說,台灣地形很多,要去精準預警有其難度,有工具提醒民眾很好,但最重要還是民眾對山林跟溪流的風險意識,虎豹潭案例就是例子,民眾缺乏對午後雷陣雨跟暴雨的警覺,因此應該提升風險意識更為重要。
彭啟明說,現在任何工具都沒辦法百分之百預測,也許精準度可以到百分之九十,但偏偏百分之一就會造成不必要傷亡。尤其山區基地台密度又更稀疏,一直發也會擾民,連帶讓預報公信度降低,最後變參考用。
彭啟明說,民眾必須養成習看天氣變化的習慣,或是上課時候就要有一定規範,評估每一次去溪流遊憩的風險。多數民眾是沒有風險意識,都怪政府沒通知,但自己根本不看,有警報恐怕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