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展出北魏時期國寶「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石塔主體雕刻漢闕式屋頂分為九層。圖╱中央社
故宮南院展出北魏時期國寶「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石塔主體雕刻漢闕式屋頂分為九層。圖╱中央社
【本報嘉義訊】故宮南院目前展出北魏時期國寶「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全塔原高約二百公分,戰亂導致塔身在台灣、塔頂存在中國大陸山西,如同元朝畫家黃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圖〉一樣,分為二部分,兩岸各自收藏。
故宮南院處助理研究員鍾子寅表示,九層石塔刻於北魏天安元年(四六六年),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它原是中國山西省北部朔縣崇福寺鎮寺之寶,置於該寺彌陀殿。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此塔於一九三九年被日軍入寺竊走。據說裝箱時有一工人基於愛國情操,私藏塔頂(塔剎),致使塔身與塔頂分家。塔頂至今仍保存於朔州市文物保管所,塔身經陸海接運至日本,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六年後九層石塔從日本運到台灣。
鍾子寅說,全塔以砂岩雕刻,主體雕刻漢闕式屋頂分為九層,每層內又各分刻二至三層不等的佛像,合計大佛十尊,小佛一千三百三十二尊,塔頂塔剎現存山西朔州市文物保管所,故宮南院以模型示意展示。二○一一年經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寶。
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二○一八年史博館閉館整建工程,全數文物移出台北市南海路館址,部分館藏移存故宮南部庫房。藉此文物南移的機會,兩館合作推出此國寶級文物特展,今年到南院都可見到九層千佛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