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與近百年輕戒子接心 舉維摩居士「吾有法樂,不樂世俗樂」 勉勵化小愛為大愛
【人間社記者侯秋芳、王煒婷、羅惠萍大樹報導】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第六十期短期出家修道會近百位年輕戒子接心時,舉維摩居士的「吾有法樂,不樂世俗樂」,勉勵戒子學習化小愛為大愛,愛大眾,開闊心胸,生命更充實。
星雲大師一月三十一日、二月一日分別以二月份《講義》雜誌刊載的「弘法」文章,真情流露地講述一生「弘法利生」的過程;並從民間的迷信思想談到佛教作為一個有系統、科學化的宗教,強調人有創造一切的性能,應該利用寶貴的人生開發自己的價值。(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苦海中一片茫茫,人生像一葉小舟,漂泊在海中央……」這是大師二十三歲從大陸來台時的感受,在沒有任何依靠之下,以「文章」弘揚佛法,而慈惠法師當時的一句:「咱們的佛教來了!」卻給了大師一生的力量。大師有感而發地說:「那時,不是我度他們,是他們度我。」就這樣,信徒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滋長了大師此生「非弘法度眾」不可的信念,更勉勵與會新戒要有感動的人生,因為有感動,才會有力量,人生也因此而美麗。
大師在分享其七十年的出家生涯之時,向年輕新戒描述當年受戒的經驗,「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的叢林教育,磨練出他對自我要求的個性,在無理、有理前能服氣的人,大師指出,人生的智慧才能夠增長,這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教育,正是佛門裡的一份道情法愛。大師語重心長地表示,出家人應該要主動、積極,未披袈裟時,為自己忙,披了袈裟,就必須為眾生忙,要將小愛化為大愛,為自己利益時,不可計較,為眾生利益時,不可不計較。出家人要從「無」中去體會,因為無是無窮、無盡、無限。大師鼓勵與會新戒,要發揮人生的價值,而且學佛不一定要出家,應學習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此外,教育院長慈惠法師一日以在佛門的生活經驗勉勵戒子,做為一個出家人,應重視及了解佛門用語,因為這是一種溝通,可增進彼此的了解,以及僧團的和諧。例如:掛單指到寺廟親近常住、送單指安排寮區不等於安單、銷假、告假、叢林鐘板訊號、五堂功課及過堂、食存五觀、典座、法堂、小參、普參、出坡及普坡等佛門用語。同時也為戒子介紹佛光山徒眾手冊內容,強調僧團制度健全的重要,人間佛教的修道者是在生活中落實佛法,並鼓勵戒子未來要多回山參加各項活動。
此外,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二日在為新戒開示時,提到廣結善緣的重要,應觀照身邊的因緣,視好因緣為善緣,不好的為逆增上緣。慈容法師也分享星雲大師如何以積少成多,願意結緣的精神將佛光山發揚成國際性的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