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出版的科學人雜誌,其中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敘述歐洲如何遏止地球「繼續吞下大量的碳」(好像燒碳自殺…)。
這篇文章頗長,寫得也比較專業,但就如標題「一噸二氧化碳賣多少?」就是告訴你:因暫時無法不排放二氧化碳,所以要「使用者付費」。
歐洲設計了「碳排放量交易方案」,即「碳總量管制」,設定一年可排放二氧化碳的上限,各國依據被指定的排放量,把額度分配給各工廠,由各公司決定:採取哪種減量方式,可排放較少的二氧化碳,還能出售多餘額度。如果污染嚴重,二氧化碳排放太多,就得向其他公司購買額度。
歐洲藉由總量管制,以價制量遏止污染。試辦期由2005年到2007年,但市場混亂,二氧化碳價格從每公噸四十美元,滑落到目前一美元。因為各國政府「過度供給額度」,這如同中央銀行印製過多鈔票,造成通貨膨脹。歐盟已緊縮下一交易期間(2008至2012年)的額度,使每公噸提高到卅美元。
氣象主播彭啟明在1月2日的《環境資訊電子報》撰文說,暖化不僅是環保運動,環保更可以幫助經濟發展。台灣的減碳只是喊喊口號而已,如果重返國際社會,將被嚴厲譴責。
《科學人雜誌網站》: http://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