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飲食推廣協會」將成立,其中重要工作,就是推動「永續食材指南」。圖/彭宣雅
【本報台北訊】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未來,台灣的農產品,將可望計算碳排放量。農委會農糧署將規劃向行政院爭取土壤碳匯四年中程科技計畫,其中一項內容,即訂出公式、計算食物的碳排放量,透過精算,降低食物里程,達到減碳。
由農糧署支持的「永續飲食推廣協會」將成立,其中重要工作,就是推動「永續食材指南」,鼓勵消費者選擇符合「友善耕作、本土生產、減碳蔬食、少添加物,以及資源循環」五大面向食物,實踐永續飲食;協助業者行銷與通路,並且配合活動。
農委會農業資材組長黃俊欽表示,根據農作物生產的碳排,若國內有數據的,就會先採用國內數據,若現在還沒有測量到的,就會以國際的排放監測做,未來希望能建置一個碳排放的計算模式。
他舉例,比如農民生產口一項農產品,使用農機幾小時,引擎馬力多少,生產過程中用多少肥料,運輸有多少里程,採用甚麼樣的卡車運輸,後續會建置計算模式,來計算農業、農產品生產的碳排放量,農民可自我計算,從中減碳;有好幾個農會已經開始朝這方向規劃,比如霧峰香米,就計算碳足跡。
黃俊欽表示,目前已經有碳足跡驗證,後續農產品有需求也能做碳足跡驗證,農糧署會建構各種作物生產的碳排放係數,讓農業生產可估算農產品的碳排放量,可達到減碳的效果,希望整個農業生產不僅達到近零排放,甚至能達到負碳效果,加速達淨零碳排,因應未來碳費、碳權計價產生,可跟工業碳排比較大的部門,未來能有碳權交易模式,彰顯農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