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靈感怎麼辦?不妨學學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Edison)和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打個瞌睡吧!相傳這兩人在需要靈感時,就會跑去瞇一下,他們會坐在椅子上,手裡拿著湯匙或鋼球等物體,一旦進入睡眠狀態,手上的東西就會掉落地面,被瞬間的撞擊聲吵醒後,會立刻繼續手上的工作。
科學網站Live Science報導,現在有研究證明,這種打瞌睡方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人的大腦會在此情況下進入第一階段睡眠,又稱為半夢半醒的淺眠階段(Hypnagogia)或「N1」,在進入深層睡眠前僅持續幾分鐘,但真的可以激發創造力。
進入淺眠者 83%找出答案
巴黎大腦研究院(Paris Brain Institute)的睡眠研究員、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奧迪特(Delphine Oudiette)表示,人們在夜間睡眠中,大約有百分之五的時間處於「N1」階段,但過去很少有科學家做過相關研究。
研究團隊找了一百零三名容易入睡的受試者,要求他們在實驗前一天,要睡得比平常少一些,受試者拿到十個數學題,和兩個可參考的規則,解謎的關鍵是找出數列中隱藏的規則,奧迪特表示,「創造力包含兩個要素:原創性,以及對前後文的判斷」。
結果有十六人破解題目中的「潛規則」,剩下的人則在這階段測驗結束後,獲得二十分鐘休息時間,這些受試者被要求在暗房的椅子上放鬆,或以舒服的姿勢睡覺。由於不同睡眠階段的腦電波模式不同,團隊讓受試者戴上量測腦電圖的頭盔,確認他們是否有進入N2睡眠階段。
休息時間結束後,受試者被要求繼續解題,研究人員發現,進入「N1」淺眠階段至少十五秒的人,有大約百分之八十三找出數列的隱藏規則,並解出答案,但保持清醒及進入「N2」的人,分別只有百分之三十一與百分之十四找到答案。
保持半知覺 思路飄散較遠
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心理學家史庫勒(Jonathan Schooler)表示,「新的結果顯示,當人們半夢半醒時,會達到一個屬於創造力的甜蜜點,並能夠藉此接觸到平常無法接觸的思路,但不至於去得太遠,最後把念頭弄丟了」,至於為何「N1」階段是「創造力的甜蜜點」,目前還不清楚原因,奧迪特認為,可能是因為人們在此時仍對周遭環境保持半知覺的狀態,但也可以讓思緒隨意飄散,創造一個「鬆散認知與奇怪聯想」的狀態。
研究人員詢問那些受試者在快睡著、杯子掉下來之前,腦子裡閃過什麼畫面,其中一人說,「某個瞬間,我看見一匹馬出現在醫院裡,還有另一個男人也正在和我做一樣的實驗,他看起來年紀比我大,臉上還掛著像是塑膠頭盔的東西」;還有人看到幾何圖形和各種顏色,研究人員指出,大約三分之一的回答與他們獲得的數學題有關,只是受試者自己並沒有發現這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