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容易得意就忘形,將道德、良知擺一邊,尤其當位高權重時,更是忘了自己所擔負的重任,反而專橫跋扈,如果有人適時提出諫言,為政者也能從善如流,則是百姓之幸;若反其道而行,不但人民痛苦,為政者也會留下千古罵名。
戰國時,魏文侯一次在宮廷樂師師經彈奏鼓琴時,高興地聞樂起舞,並說:「今後我說的話,天下人都不得違抗。」師經聽到此話後,便拿起琴撞魏文侯,但沒撞到,只把魏文侯冕冠上的穿玉絲繩撞斷,魏文侯勃然大怒地問左右侍衛說:「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說:「罪當烹。」就在眾人要將師經拿下處死時,師經說:「可否讓我進一言再死?」文侯允許。
師經說:「昔日開明君主堯與舜,唯恐天下人只盲目聽從、不批評指教他的言論;而昏君桀、紂,則唯恐天下人敢違背、批評他。我剛剛撞的是桀、紂這樣的暴君,不是撞大王您呀!」
魏文侯聽了師經所說的話後,立刻讓人將師經放了,並表示這是他自己的過錯,還下令將琴懸掛在城門上,作為憑證,同時也不修補玉串,用來作為他的言行的鑒戒。
魏文侯十足地表達出改正錯誤的決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種種政策上,更懂得用人、放權,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佛光菜根譚》說:「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不論是上自一國元首,下至一般老百姓,只要是不容異己,或堵塞言路的人,必定失人心,走向失敗之路;廣開言路、察納雅言、接受異己、擁有大胸襟的人,才是真英雄,才能走向康莊大道,尤其是民主時代的這個社會,任何事更不是一言堂所能決定,唯有再多一些尊重包容、慈悲喜捨心,同中存異、異中求同,才能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
(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