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不斷的在探索天才和常人的大腦有何不同。
研究結果顯示,各個大陸居民的大腦重量不同,歐羅巴人種的大腦重量為一千三百七十五克,蒙古人種一千三百三十二克,尼格羅人種一千二百四十四克,澳大利亞人種則為一千一百八十五克,這種差異的原因有人認為:發達地區人的大腦重量較重,實則不盡然;英國人的大腦平均重一千三百四十六克,不發達地區的肯尼亞人為一千二百九十六克,而法國人的大腦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克,比肯尼亞人的還輕。
其實,大腦的重量並不能決定人的才智,長期在衰敗中的埃及人的腦容量,比古埃及文化繁榮時期的居民,要小四十四點五立方厘米。另有一項最新的數據顯示:日本男人的平均腦重增加了三十克,女人增加了十五克,波蘭人平均增加了三十克。各文明國家的平均腦重量都有所增加。
俄國形態學家茲沃雷金教授最近提出了一個假設:小腦的「易變性」比中腦和大腦強。天才的腦子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一些細小變化組合的反映,甚至人腦當中變化最小的部分──大腦外側裂,也有四種相對穩定的形態,隨著結構減少,這幾種形態中最大和最小兩種形態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德國大腦研究所人員實驗,聽力超群的音樂家,他們的原發聽覺皮膚的第四層比常人厚一倍,而畫家原發視覺皮的第四層也比常人厚,由此可見,大腦中專司某種行為活動的皮層的厚度及其相關的支撐結構,才是創造天才的物質基礎。
另外充足的營養、愉快的心情以及合理安排生活,都會反映到大腦,使其重量增加。(心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