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針對公設比改革,內政部表示,由於事關重大,目前正與各界溝通。不過據了解,改革方向漸趨明朗,主要有二,首先是針對社區管理委員會使用空間,將分級訂出面積上限;第二則是停車空間檢討,傾向由買車位的住戶負擔,避免「車公」變「大公」。
內政部表示,改革涉及《建築技術規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兩法規,目前方案尚未定案。其中《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屬法律位階,須經立法院審查,官員表示,希望盡快溝通、尋求共識,不過評估最快也要到明年會期,才有機會針對公設比改革提出修法。
內政部今年四月在立法院回復立委質詢時,提出公設比改革的初步方向「兩要一不」,也就是「要」檢討停車空間、「要」檢討免計容積內容、「不會」統一設定公設比上限。
官員指出,目前改革方向主要也是朝此方向溝通,其中在免計容積項目檢討方面,針對社區管委會空間,將會提出上限。
變革重大 須徵詢各界意見
現行規定下,管委會空間和機電設備、安全梯等同樣是免計容積項目,但合計不得超過樓地板面積百分之十五上限,官員透露,未來思考將管委會空間獨立出來規範,並針對社區大小規模,設定不同的面積上限規範,會有明確的上限比率。
至於停車位則是公設比改革另一重點,據悉,傾向未來讓停車空間仍屬共用空間,但可「約定專用」,也就是讓購買停車位的人,實際去負擔停車位、車道等費用。
不過,內政部官員強調,此案涉及重大變革,確實會產生一定衝擊,會慎重徵詢各界意見後再來處理,目前尚未定案。
近年來公設比偏高議題受到關注,部分建商將管委會空間「美化」成閱覽室、交誼廳,讓消費者買房子充滿想像,但實際上是灌到房價,部分則是將車道灌到「大公」,即使未買車位的住戶也要負擔,帶出公設比改革聲浪,許多立法委員也要求政府必須提出改革,讓公設比趨向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