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右)拜會張亞中(左),會中達成未來在藍軍大智庫合作共識。圖╱曾學仁
【本報綜合報導】國民黨主席選舉由前主席朱立倫回鍋勝出,在教師節當日拜會對手、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尋求合作,會中達成未來在藍軍大智庫合作共識。張亞中則贈「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10字送給朱立倫,表達團結的基礎;國民黨團結須在共同理念與靈魂下,這個合作才是真正的團結。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是佛教教義中的「四依止」,什麼是四依止?星雲大師如是解說。

世間上,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但是在現實的生活裡,仍然需要「依靠」眾緣成就。例如,人要依靠國家的庇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朋友的提攜,乃至依靠社會各行各業供給生活所需,人才能生存。但是依靠要合理,不能隨便亂靠,所以佛教有所謂「四依止」,略述如下:
一、依法不依人:在佛教裡,不以人事為中心,而以法制為中心,以真理為中心。世間人事會有變化、有主觀、有生死,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有依真理才會平等。最初依人學法,也不能否定這個過程。但是,真理最後要「依法不依人」,佛陀本身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注重「依法不依人」,其意義最為正確。
第二、依智不依識:「識」,有所謂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再加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或者還有更多微細的唯識學說法。
「識」雖然是生命的根本,但是生活中的「識」是分別意識,裡面有很多的差異、雜亂;等於一張過分的五彩圖畫,已經分不清主題了。「智」是般若,所謂大圓鏡智,你是什麼樣子,就還給你一個本來面目。
關於「依智不依識」,淺顯一點說,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對人對事依所愛、不愛來分別,如此必然有錯誤,所以要理智一點,要用智慧才能平等的把原貌還原出來。「依智不依識」,才能認識宇宙萬有,至為重要。
圖/unsplash第三、依義不依語:全世界的各種語言不只百種之多,哪一種語言才是佛法?其實,語言只是一種符號,不值得說我依英文、依法文、依日文、依華文;最重要的,不管哪種語言,都是用來詮釋佛法義理的,我們最終還是要「依義不依語」,也就是要依個中的道理、意義。
比方說因果、緣起、佛性、三法印、四聖諦,不論用什麼語言闡述,它都是佛陀親口說出,意義都同一個。南北傳的佛教也好,原始、現代的佛教也好,真理、真義是不會改變;語言只是工具,如標月之指,當你得月時要忘指,不能不「依義不依語」。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在佛世時,也有接引眾生的方便法,我們承認方便的重要。但是這些方便,等於是小學、中學的程度,還不夠高,只能用這種簡單的道理來接引他,給他利益,給他歡喜。換句話說,佛法有了義、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道,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所謂般若是解脫道、菩提心是解脫道,這許多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標,就是讓人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萬種的方便,歸根究柢,就是人生要喜悅、要解脫、要超越,要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度,和我佛如來同樣地把精神、心胸擴大到虛空,那才是真正的佛心佛意。
圖/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