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中科院研發 探空11號將搭載成大、淡大研究器材
【本報台北訊】從福衛一號到三號,近年來我國雖致力於發展太空科技,但所有發射均委由美國代行,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建仁昨天在立法院宣布,國科會目前正研發自有載具,三年後我國將可自行發射微衛星上太空。
立法院科技及資訊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聯席昨天審查國科會九十七年度預算時,立委賴士葆要求國科會應有所做為,否則就算發射再多的衛星,「只要在美國發射,都是假的。」
陳建仁隨即宣布,二○一○年我國即可發射科學酬載的微衛星上太空。國科會所屬國家實驗研究院副院長、代兼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王永和指出,國科會和中山科學院合作發展的探空火箭,目前已發展到探空六號,明年將發展並試射七號及八號,預計探空十一號可於二○一○年升上太空,但若預算編列不順利,恐怕得延至二○一二年才會實現。
國家太空中心計畫管理組組長鄭國屏補充表示,探空十一號是自製火箭,也是小型的發射載具,發射時將搭載科學酬載的微衛星,並搭載成功大學地震觀測平台實測與淡江大學氣象雲圖驗證微電子照相器材。鄭國屏說,這些升空的微衛星重量約三十至五十公斤,雖不很重,但已足以讓我國太空科技躍居全球前幾名。
對於福衛三號傳出部分衛星失常,陳建仁說,福衛三號六顆小衛星功能主要是幫助遙測氣溫與濕度,即使目前三顆衛星不太正常,測量點仍符合當初規畫的百分之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