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進行台灣灘海域生態調查,記錄到海中明星物種豆丁海馬。圖╱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本報高雄訊】「豆丁海馬」有海中明星、水晶宮超級名模之稱,因為模樣逗趣可愛,頗受潛水客喜愛,也是珊瑚礁水下攝影的目標物種之一。國家海洋研究院近期在澎湖群島西南方、距離七美約30海浬的台灣灘海域,首次記錄到豆丁海馬。
國海院表示,台灣灘海流強勁,地形複雜,不僅具有沙地地形,也具有珊瑚礁岩盤底質。為掌握台灣周邊海域生態資源的現況,國海院2020年進行第一次台灣灘潛水調查,並在今年與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合作進行「台灣周邊海域海洋生物資訊蒐集及資源調查」計畫,在調查工作中發現了豆丁海馬的蹤跡。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過去曾在2003年於印尼美娜多海域進行潛水調查時,發現2隻令人驚豔的豆丁海馬,返國後即發起尋找豆丁海馬的活動,並在國內潛水愛好者的響應與支持下,陸續在國內各珊瑚礁海域發現豆丁海馬的蹤跡。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的紀錄,豆丁海馬首次在2007年綠島的中寮漁港海域發現,且在蘭嶼、墾丁、東北角、東海岸、澎湖,都陸續有潛水客拍攝到,這次在台灣灘現蹤的豆丁海馬,是目前台灣最特別的發現紀錄。
豆丁海馬倚附棲息於柳珊瑚的生態照,攝於印尼四王群島。圖╱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國海院指出,豆丁海馬在分類階層上隸屬於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魚科的種類,全世界目前已知有7種,分別為巴氏豆丁海馬、克里蒙氏豆丁海馬、丹尼斯豆丁海馬、彭氏豆丁海馬、薩托米豆丁海馬、華倫氏豆丁海馬及非洲豆丁海馬。這次在台灣灘發現的種類是巴氏豆丁海馬,喜歡倚附著宿主柳珊瑚共同棲息在海流較為強勁的珊瑚礁區,並以攔截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國海院後續會將此標本典藏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學界未來研究使用。
國海院院長邱永芳表示,台灣灘位於我國專屬經濟海域內,經由這次豆丁海馬的發現,確認此海域也是適合其生存的棲息地環境,也顯示台灣灘的海洋生態保育的確需要受到更多關注。不過因台灣灘海象險惡,不建議潛水愛好者前往「追星」,除了自身安全外,也讓生活於此的豆丁海馬能不被打擾。